對于《肖申克的救贖》,我的渴望由來已久。對于這本原著的心儀,也是多年后初衷不改。是什么,令我這么多年都念念不忘?
高中時,中央六套的午夜劇場播這部片子。夜深人靜,我也仿佛在 1947年的肖申克監獄里與安迪經歷一場黑暗中追求光明的自救,經歷一次桎梏中獲得自由的救贖。之后很多年,我都想要讀一下原著,但因種種原因,都未能如愿。
又是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我捧著這本《肖申克的救贖》,遲遲未能進入閱讀的狀態。手邊放著厚厚的一沓紙,是我自己下載的中英文劇本《肖申克的救贖》,紙已泛黃,心卻如初。我輕輕翻開書頁,再次與安迪同行。
~~~~~~01? 黑暗~~~~~~
這是個黑暗的世界,這種黑暗,不僅僅來自監獄本身,大多時候,來自于人性以及人性操縱的社會和制度的機器。監獄,只是一個社會的縮影;司法,便是最能體現這種黑暗的地方。
不管什么樣的社會體制,總有人性的惡在演不管什么樣的社會體制,總有人性的惡在演繹:自私、殘暴、對肉體和金錢的欲望、權利衍生出來的為所欲為。不管多么健全的制度最終只能靠并不圣賢的人去操作,不管出發點再好的制度,如果操持著整個制度的人本身依舊帶著貪婪的欲望,他們總能找到可乘之機或者錯漏之處。
某一天,銀行家安迪被指控槍殺出軌的妻子及其情人被判無期徒刑,這意味著他將在肖申克監獄渡過余生。當安迪睜開惺忪睡眼,卻發現自己面對的是重重的黑暗:司法制度上的的漏洞、執法官員的腐朽昏庸、典獄長的冷酷,獄警們的殘暴,“三姐妹”的獸欲,囚犯們的丑惡。這一切,如無邊無際的黑暗從此將他籠罩。而內心深處,沉重的負罪感也漆黑沉沉地包裹著他。
黑暗,似乎無處不在。他黑暗中百般掙扎。是妥協?是奮起反抗?還是一個人悵然?抑或是同流合污?
安迪的抗爭,表面上看起來虛弱無力,但卻又堅定持久。他是在用自己的智慧和冷靜反抗這一切。當獄警頭子惡狠狠的要將他推下屋頂時,他仍能面不改色地用言語說服對方。如果說那些“惡人”是表面的面目猙獰,那么其實真正的強者是安迪。
黑暗,總歸不會永遠,光明,往往與之相生相伴。
一名因盜竊入獄小偷湯米,使安迪知道了妻子和她情人的死亡真相,興奮的安迪找到了獄長,希望獄長能幫他翻案。虛偽的獄長表面上答應了安迪,暗中卻用計殺死了告訴他這個事實真相的湯米,因為他一方面擔心灰色收入曝光,另一方面他想安迪一直留在監獄幫他做帳。這促使知道真相安迪,決定通過自己的救贖去獲得自由!
好在,安迪并沒有被這黑暗所淹沒。正如書中所寫:“我得經常同自己說,有些鳥兒是關不住的。它們的羽毛太鮮亮了。當它們飛走的時候,你心底里知道把它們關起來是一種罪惡,你會因此而振奮。”
萬般無奈之下,出逃,成為安迪最終的選擇。因為,只有用這樣的方式來證明他高潔的靈魂,他已經找不到其它的任何方式去完成本該就屬于他的自由和夢想了。
黑暗,縱然再無邊無際,也終將迎來黎明。
~~~~~~02? 希望~~~~~~
希望是件美麗的東西,也許是最好的東西。
美好的東西是永遠不會死的。也許,我們看到的黑暗有多沉重的,光明和希望帶給我們的快樂就有多少。安迪,就能讓我們明白,即便是無奈中求生存,也不要忘記將希望的種子播撒。
在一次外出勞動中,安迪通過使監獄隊長合法地免去稅金為大家爭取到了喝啤酒的機會。這小小事件,令獄友們為之振奮,當10個人的見證被200多人認可時,相信不知多少人內心希望的種子萌發了。從此后,作為銀行家的安迪利用精通財務制度方面的知識,逐步成為肖申克典獄長諾頓洗黑錢的工具,并且可以為監獄其他獄警理財,處理相關所需文件。這種特殊才能,很快使他擺脫了獄中繁重的體力勞動和其他變態囚犯的騷擾。
隨后,他爭取到當監獄的圖書館管理員,為了爭取圖書館的圖書更新,他每周寫一封信,為圖書館的擴隨后,他爭取到當監獄的圖書館管理員,為了爭取圖書館的圖書更新,他每周寫一封信,為圖書館的擴大而努力著。六年后,他實現了愿望,為監獄申請到了足夠的經費建起了美國最好的監獄圖書館,同時他盡可能地幫助其他犯人考取高中文憑,讓他們獲得新生。
希望,當 一個人的內心充滿希望時,他會時時處處表現的與眾不同。無論是請大家在屋頂上喝啤酒,還是建圖書館,無論是冒著坐禁閉的危險給大家播放音樂,還是午餐時告訴大家音樂在心有多美好,都在向獄中這些身處困境絕境的囚犯們傳遞著這樣的一絲希望的存在,告訴他們,這個世間依舊還有著令人心醉神迷的美好,在不遠處向所有人招手。如此真切地呈現出這樣的一種美好,無疑也就是告訴了在漫漫長夜之中煎熬絕望的人們,黎明是真實存在的!也只有這樣的時候,我們才會堅守到曙光的到來。
而當一個雷電交加的晚上,安迪成功地從自己在墻壁上挖了20多年的洞里憑空消失,重獲自由后,安迪成為一個傳奇。不,他更像是一盞明燈,點亮了獄友們心中那條崎嶇難行的道路,告訴他們,心中永遠要懷有一絲希望,永不服輸。
是他,給這個冷冰冰的監獄帶來了知識,歡樂與希望。
在這世上,有些東西是石頭無法刻成的。在我們心里,有一塊地方是無法鎖住的,那塊地方叫做希望。
03自救
怯懦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
安迪在防范森嚴的監獄里苦苦挖掘,在由高高的獄墻所圍建的真實監獄里,因為希望而堅持活著。雖然獄警殘忍,資訊匱乏,但因為心存希望而在漫長的黑夜里一寸寸地掘進著。
他的忍耐,他的堅持,令他終于有一天憑借一己之力重獲自由。不,應該不僅僅如此,首先,他憑借足夠的警醒,拒絕了被體制化,他保有心靈的自由而獲得了對光明的向往和對自由的渴望。這正是他能夠獲得新生的源動力。
因種種原因來到監獄的人,不僅僅是身體的自由被剝奪了。監獄里的高墻實在是很有趣。剛入獄的時候,你痛恨周圍的高墻;慢慢地,你習慣了生活在其中;最終你會發現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這就是體制化。
當你被動地適應了這里的生活,你就完全被體制化了。黑暗、不公正、重體力等等,你都習以為常了,這種體制化,潛移默化地消磨了你的銳角,也將你心靈的自由桎梏了。
比如,瑞德終于獲得了假釋,但監獄外的生活已經讓他很不適應,他成為這個外面的社會的邊緣人。他想象一些人一樣犯個案子再重陷囹圄,或走上自絕之路。
好在,最終他想起了安迪在越獄前跟他的約定,按照安迪的指示,瑞德在墨西哥陽光明媚的海濱找到了安迪,兩個好友終于自由地重逢了。這,無疑是安迪自救后,讓瑞德心存希望,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贖。是砸爛心中對希望和自由的桎梏而獲得的重生。
安迪的自救之路,不僅影響了瑞德,也影響了整個肖申克監獄:安迪鍥而不舍地寫信籌錢,志愿工作,建起了監獄圖書館,給監獄里那些沒有身體自由的人們一個機會去獲得心靈的自由。光明透過書頁照亮了監獄里艱深的黑暗,自由之風偶爾掠過監獄狹小陰暗的天空,讓身在獄墻中的人們可以短暫地感受下心靈的自由。
強者自救,圣者渡人。
04救贖
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
安迪年紀輕輕就是銀行的副總裁,入獄前,他埋頭工作,努力奮斗向上爬,卻忘記了生活、忘記了妻子、忘記了愛,以至于妻子紅杏出墻,最后導致家庭和個人的滅頂之災。他不是“忙于生活”,就是“趕著去死”。這不能不給我們以啟示。
看看我們生活的這個光怪陸離的大千世界,人格的社會化、極度從眾心理、模式化的反應、思維的固化、社會規范的束縛,看似自由,或許,更像是另一種“囚牢”。我們的心沒有“變得自由、不執著、不擔憂,也不特別關注任何事物”,我們就不是自由的、解脫的。
親密關系中的沖突,強烈的負面情緒,生存的不易與無奈,掙扎于生存與生活之間,這些無形的要素,構成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牢籠。若不從痛苦中覺醒,我們的心就會處于各種各樣的牢籠,而不自知。
如果安迪不經過肖申克煉獄一般的淬煉,他的一生,也可能會耗竭在工作的“監獄”中。而恰恰是在肖申克這個真正的監獄,安迪獲得了真正的救贖,心靈上的救贖!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救贖可以發生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
我們的生活中,又何嘗沒有戲劇性和沖突呢?又何嘗沒有痛不欲生的時刻,也許,善加利用,就是一次生命的救贖,自我解放的救贖!
若我們內在沒有力量去享受自由,自由也就毫無意義。當我們體驗不到自由帶來的的生命本質的飛躍,自由也會殺人。
過度的保護,僵化的體制,讓許多人無法做自己,做自由的自己。諸如我們對待自己的孩子,我們對待自己,一旦脫離這種保護和體制,便很有可能令他們無所適從,失去生存的能力。
50年之后,老布終于自由了,可是他卻不知道如何過自由的日子,在墻上留下“Brooks was here”,自殺了。瑞德在從“體制化”中被釋放的時候,抬起頭,就看到老布的留言。若不是安迪給他的希望,瑞德也會步老布的后塵:用死亡給自己營造一個永遠的體制化的監獄。
安迪和老布相比,他走過了自我救贖的漫漫長路——20年。完成了老布根本無力去邁上的一個艱難的旅程。因為在安迪的心里,“有些東西是關不住的”。安迪的越獄就是獲得自由之心的過程。
在安迪寫給瑞德那封信中:有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來不會逝去。讀這封信的時候瑞德一直面露微笑,他的救贖也就是從這里開始。
當然,每個救贖都是有一個儀式的。相比于安迪在大雨中張開雙臂,瑞德的儀式非常不顯眼。他先是說了《肖申克救贖》里最著名的臺詞——生命可以歸結為一種簡單的選擇:要么忙于生存。要么趕著去死。然后在老布刻著『Brooks was here』的地方,留了一行字。最后出發去找安迪,這次出發的他第一次感覺到自己是一個“自由人”。
這部小說帶給我們的震撼絕不僅僅如此。人性是所有一切社會規則和法規的根本,當我們面對人性的黑暗予社會的不堪時,我們真的能夠自我救贖嗎?
回答當然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