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瑯琊榜》《花千骨》等劇組狀告豆瓣電影的新聞。又把電影評論這個大眾文化推向了風口浪尖。不知道從何時起,看豆瓣評分再去看電影成了一個大眾看電影之前必備的選項。原來一部電影或者電視劇只要明星堆砌的好,就可以在市場上殺出一條血路。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資本進入電影電視行業,人們發現選址一部好看的電影越來越難,成本越來越高。這樣豆瓣原來這個文藝青年的聚集地被推到人大眾的面前。
人們慢慢接受了豆瓣影評所推薦的電影或者電視,豆瓣的評分越來越進入主流的娛樂視角。原來我也是一個愿意在豆瓣跟人爭個面紅耳赤的少年,為自己喜歡的作品爭個輸贏。但是隨著豆瓣越來越商業化,用的人越來越多,里面的人開始通過刷低分來找自己的存在感。當然我今天不去評價豆瓣評分現在是否可靠。而是要去談一談電影評論,和電影本身傳遞給我的信息是一個什么關系。
我記得曾經每每自己看到覺得不錯的電影,總是在字幕亮起的時候有點意猶未盡的感覺,然后開始思考剛才的劇情和情感。這種意猶未盡就會讓我迫不及待的打開豆瓣,或者曾經的貼吧。看看廣大的網友是如何來評價這部電影的。很多時候我在看過幾篇后覺得我弱爆了,原來導演要告訴我這么多東西,原來這個故事背后蘊藏著這樣的一種解讀方式。然后我會看更多的評論,看了越多的評論越覺得自己是白看了,完全沒有看懂。然后就憧憬自己有一天也要能夠有這樣的觀影深度。慢慢的隨著自己的“刻意練習”。感覺自己也能注意到電影里面導演運用鏡頭的套路和編劇故事背后的深意。然后我就熱衷于每每看完電影去寫一些影評。過去的影評我總是先總結下劇情,解讀下導演,解讀下編劇。當然這些解讀可能多數時候都是“自作多情”。但是自己還是樂此不疲。那個時候的自己,看電影的是感覺自己的大腦是飛速的轉動的,希望不錯過每一個細節。總覺得導演跟自己在捉迷藏。把各種寓意藏在了一些非常隱蔽的角落。需要我時刻保持清醒來尋找這些蛛絲馬跡。
不過慢慢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我越發的認為,其實本身看電影就是一個很私人的行為。電影后感悟也是一個很私人的感想。慢慢我不在去評價,不在以一種凌駕電影之上的姿態來書寫自己的理解。慢慢的我開始學會從心出發,只是遵從自己身體的感受,而不是大腦時時刻刻的分析和反饋。漸漸的反而有了很多對一些電影的理解和判斷。我一直以為我是因為隨著閱歷的增長,多了很多生活的經驗,所以讓我可以更多的體會。不過當我最近看了一篇對時代周刊專欄作家------亞當斯的采訪付突然明白這里面的玄機。因為是一個專欄作家,所以每天需要大量的閱讀文章和觀看影視作品來尋找素材。他是如何來判斷這關系素材的質量的呢?他說:“你不應該聽從大腦的判斷,你應該聽從身體的判斷,大腦容易想的太多,容易過度擬合,而身體則是自然的反應。”
聽到這句話我如夢方醒。慢慢一幕幕畫面浮現在眼前。《那些年一起追的女孩》中的那個雨夜,《魔戒:王者歸來》羅漢國騎士“DEATH”的吶喊,《哈利波特:死亡圣器》中霍格沃茲老師合力制作的保護罩,《大圣歸來》揮焰成袍熔石為甲,《你的名字》中的擦肩而過……這些畫面一一的在我腦海里劃過。我慢慢的回憶著當時的感覺,無不是在電影院調整好坐姿,扶好自己的眼鏡,任由淚水在眼睛里打轉。身體的反應是不會騙人的,被感動了就是被感動了。不需要大腦告訴你,哦,這里導演用這樣的音樂,用這樣的畫面來制造這樣的一種氛圍,讓你所動容。你自己就會用自己的身體去真實的反饋你的感受。
而且其實人類的是用共性的,如果這個能打動你,應該也能夠打動很多人,其實你不要費勁分析這里導演運用了什么手法,所以你被打動,或者告訴其他的讀者說你應該會在這里被打動。如果你曾經在身體上情不自禁,那你就要相信這樣的情不自禁其他人也會的。
回到的豆瓣影評,以前自己覺得讀者可以被豆瓣影評左右。其實能夠左右什么呢?會被感動的人永遠會動容,而相反如果不會了,可能你分析的再鞭辟入里,也一樣只是一個分析和影評而已,他們一樣不會有什么特別的感覺。所以其實遵循自己的身體,做到身心合一的去好好的體會比費勁的解讀更有意義。因為觀影本身我們是為了開心,是為了生活的樂趣,所以一切為了生活才是我們真正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