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都沒有讀虛構類的小說了,最近因朋友強烈推薦看了一本,是一個關于普通人 偉大的精神之旅,讀完之后,頗為感動,分享給大家。
一個65歲的退休男人,為了拯救因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的朋友, 開始了一場不可思議旅程。僅憑一個信念,一雙帆船鞋,孤身一人,歷經艱辛,87天,徒步627英里穿越整個英格蘭,完成了一場偉大的精神之旅。
《一個人的朝圣》講述的就是這樣一個關于愛和心靈救贖的故事。
作者簡介:喬伊斯·蕾秋,英國資深劇作家,拿過無數劇本獎。《一個人的朝圣》是她的處女作,2013年歐洲首席暢銷小說,入圍2012年布克文學獎,同名電影拍攝中,獲歐普拉讀書俱樂部夏日選書、美國圖書館協會選書;
2012年英國最暢銷新人小說;《出版人周刊》、《紐約時報》、《泰晤士報》、《嘉人》、《今日美國》等各大媒體高評價推薦。
一、打破平靜的一封信
哈羅德是酒廠的銷售代表,勤勤懇懇,徇規蹈距,一做就是四十五年。從沒有打算過升職加薪,或另謀高就,他既無朋友,也無敵人,默默退休。現已經65歲,因為兒子的事故,夫妻分居多年,情感疏離,生活平淡寧靜。
有一天,一封信,打破了這份平靜。
奎妮,一個老朋友,一個曾經對他很重要的人,得了癌癥,寫信向她告別。
他被深深震撼了,20年來麻木的心被刺痛了,他的心靈被喚醒了。
20年沒有聯系的朋友,那個曾經在生命中那么重要的一個人,自己二十年來卻不曾聯系,不曾維護這份感情。如今老友生命垂危,卻還記得自己,和自己告別,自己卻只能蒼白的寫一份回信。
他感到愧疚,自責。
他想起了自己錯過的所有東西——那些人,那些機會,那個不再愿意與他對話的兒子,還有被他辜負了的妻子。
現在還有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一片真摯的朋友。這是注定的嗎?難道他必須放棄這些東西,仿佛它們真的無足輕重?
這個無可奈何的發現重重地壓在他心上,讓他喘不過氣來。
一封信太不夠了,一定還要再做點什么,他蹣跚著回到路上,滿面悲痛。
二、瘋狂的勇氣?
哈羅德在外面游蕩幾乎一整天,直到加油站一個女孩對哈羅德說“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藥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個人能好起來。人的大腦里有太多的東西我們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
他有了一個念頭:只要他走,奎妮就會活下去。
哈羅德產生了一個瘋狂決定,打電話告訴奎妮,決定步幾百里行去看望她,要她等自己。
一個連小鎮都不曾走出去的人,平時沒有鍛煉,沒有裝備,沒有朋友陪同,沒有路線規劃,甚至沒有地圖,就一雙帆船鞋,確決定幾乎橫跨英格蘭,幾百公里,這需要多大的勇氣。
哈羅德決定做這件瘋狂的事情,不僅僅是為了奎妮 ,更是為他自己, 他想要做一件事情,一件和以往不同的事情。
為了奎妮而去做一件特別的事情,一件瘋狂的事情,這件事本身就會給哈羅德巨大的鼓勵 ,他為自己感到自豪。
在路上,他重新認識自己的過往,解放了自己過去20年來努力回避的記憶,任由這些回憶在他的腦子里面展現,鮮活而跳躍,充滿了能量,也明白了這些回憶對自己的價值。
三、挫折與堅持
上路一天之后,就遇到困難,哈羅德發現走路沒那么容易。他開始后悔,自我懷疑,理智開始說服自己,覺得自己不可能達到,這樣做沒有意義。但是幾個路人卻選擇相信他,期待他能完成旅程,于是他獲得了信心。
他下定決定,完成旅程,重新上路。
英格蘭的土地在腳下展開,那種自由自在,探求未知的興奮,他覺得沒有什么可以阻止他。
旅途任然是艱難的,他經歷腿痛,腳傷,暴風雨,每一步都變得艱難。
因為口渴和疲憊,一個沒有小孩女人幫助鼓勵了他。后來因為傷痛甚至摔了一跤,爬都爬不起來,捷克醫生的幫他治療甚至還在捷克女醫生人家里過了夜。哈羅德給他們分享了了自己的故事,他們都支持和鼓勵完成夢想,這些都給了他巨大的鼓勵。
他的旅程第一有了起色,他開始會照顧自己,不著急,身體開始慢慢恢復,體力慢慢改善,可以毫不費勁的爬上一座山。
在旅途中,克服種種困難,戰勝身體和精神上的痛苦,感受到了自己的使命和價值,他給妻子打電話說:“我一輩子什么都沒做,現在終于嘗試了一件事,我一定要走完這趟旅程。奎妮還在等,她對我有信心”
現代城市的生活擁擠復雜,忙碌,充斥各種誘惑,疲于應付,感到迷亂。
在開闊的天地間,哈羅德覺得舒服又安全,找回自己,感覺到真實的自我,他感覺自己成了,偉大事的一部分,感到平靜。
在旅途中,他仿佛回到了年輕時候,開始學認識植物,欣賞風景,享受旅程。
四、重獲信心
經歷暴風雨,烈日,孤獨,傷痛,旅程變得更加艱難,當哈羅德要幾乎要放棄時,聽到奎妮那邊的護士說奎妮有好轉,"一聲驚喜的叫聲沖身體爆發了出來,把自己都嚇了一跳,“她還活著,她在好轉,”他大笑,一浪一浪的笑聲隨著落下眼淚在回蕩,雙拳在空中揮舞。
哈羅德累得幾乎抬不起腿,但他看到了巨大的希望。
奎妮還活著,他也相信了,她在等他,信念讓他產生巨大的力量,他要勇往直前。
?五、蛻變
哈羅德是一個害羞的人,不會表達自己,不愿意麻煩別人。
迫于無奈,在路上他接受很多善良的幫助鼓勵,逐漸打開自己。
從開始封閉內心、怯于接受人們的幫助,到后來坦然接受,他逐漸明白: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
他發現人和人之間可以建立信任,自己可以和世界建立全新的關系。
哈羅德把自己的原來保護殼甩掉,開始坦露自己,以一顆開放的心,來擁抱自己未知的生活。
他發現很多原來以為中重要東西 那些帶給他安全感的東西,都是可以放下的。
于是他把錢包和信用卡,寄回家。把身上所有的東西,送給了別人,輕裝上路。
他給陌生人講自己的故事,請他們幫助作為回報,他也傾聽他們的心里話,人們有時候會送給他,食物,水或者膏藥。靠著人們的善意的資助,他順利的走上了全新的旅程。
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解脫,獲得新生,開始正真的全新新旅程。
這是哈羅德旅程上一次巨大的轉變,他放下了外在東西的束縛,像一個托缽僧人,放下了外在物質的依賴,獲得真正的精神的自由。
六、成為焦點
一張照片引來了媒體的報道,引來了社會的關注,哈羅德有了追隨者,人越來越多,人們尊他為圣者,成為所謂的領袖。但隨后事情變得復雜,因為人員魚龍混雜,各懷鬼胎,有的是為了商業目的,有些人為了個人目的,隨著大家目標的沖突,矛盾愈演愈烈,內部分裂、商品代言,媒體跟隨報道扭曲,最后演變成為一場大眾關注的鬧劇。
難得的是,哈羅德保持著自己的初心,沒有被這些事情迷惑,本著自己單純的目標,離開團隊,繼續自己孤獨的旅行。
七、 結局
歷盡艱辛,哈羅德完成了自己的旅程。
雖然最終奎妮還是去世了。
但奎妮因為哈羅德的臨終探望,內心安寧,平靜的離開。
?莫林和哈羅德,最終看清了他們之間的問題,他們相互理解,最終和解。
重新發現他們初見的感覺,決定一起和哈羅德面對此后的人生。
他們又一次牽起對方的手。
這場偉大的徒步之旅,本意是拯救奎妮,最終也拯救了哈羅德自己。
哈羅德的故事震撼而感人,我們或多或少都可以在哈羅德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他的故事也給了我們力量。
我們是否也因為各種原因,忽略了那些對自己真正的重要的東西,我們用忙碌的日常的生活來掩蓋和逃避內心的空虛和痛苦。我們終究無法逃避,面對自己的心。
因為缺少動力,被自己的惰性困在當下,在平庸的生活中消耗著自己的生命,像沒有靈魂的軀殼,空洞而麻木。
《少有人走得路》一書中,斯科特派克認為我們生活中,遇到的所有的失敗和挫折,幾乎都和我們天生惰性有關。
他認為,如果有所謂的"原罪",他認為懶惰就我們的原罪之一,伴隨我們每個人一生。懶惰的深層有根源,是源于自然宇宙“熵”的力量,人類和心靈進化必須和這種懶惰對抗。
我們的心靈渴望成長,我們必須積極行動,克服阻力,推動個人克服懶惰和自然阻力的巨大能量究竟是什么?
答案就是“愛”。
因為愛別人,我們能夠突破自我的界限,我們能能夠奉獻,我們能夠戰勝自私自利,敢于承諾,我們能夠自律,獲得巨大的熱情和動力。
生活中,想讓父母生活得好一點,我們努力工作,為了給子女最好的成長條件,我們不怕艱辛,如果心中沒有愛,我們怎么持續的努力奮斗。
因為愛,我們才愿意突破自己的極限,面對痛苦,克服弱點,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
當我們把自己奉獻給自己以外的事物,能找到生命的意義,我們能獲得巨大的力量。
當我們被懶惰控制,不愿意面對自己,面對所愛的人,我們就會封閉自己,逃避成長,逐漸枯萎。
小說中哈羅德,退休的前二十年,一直在逃避,生活在麻木中。后來奎妮來信,才讓他覺醒;因為愛的激勵,獲得突破自我的能量;因為愛的信念,讓他堅持完成自己的旅程;因為愛的量,哈羅德用看似瘋狂的行為,最終救贖了自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