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跟一個朋友聊天,她說:“最近突然喝起酒來了。”
我當時就笑了:“你這一杯倒的量,喝什么酒?”
“也許是孤獨吧,因為微信和qq中有太多的領導同事或者交情不深的朋友,有些話總不能在那里面說,所以現在我基本不更新朋友圈或者發狀態,實在不行了,就去微博發泄一番,如果還是不開心的話,就喝一點酒。”
我記得自己說了這樣一句話:“優秀的人都是孤獨的,所以我不是一個優秀的人。”
這并不是夸張,也沒有太多安慰的成分,這個朋友確實優秀,以至于我常常想,是不是她身邊的朋友會有淡淡的壓力或者自卑?當然不包括我,我是屬于臉皮極厚加沒心沒肺的人,這個對我而言沒用。因此她的朋友也會讓自己變得優秀,不然配不上她的優秀。同時,她的優秀并不是天生而來,我記得有幾次到過她所在的城市,本想找她吃個飯,她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培訓,休息時間少的可憐,一旦休息的時候,猛然發現身邊的朋友也都在忙,找個聊天的人也不容易。
這讓我想起喬布斯的房間,只有一張愛因斯坦的照片,一盞tiffany桌燈,一把椅子和一張床,簡單的不能再簡省。正如《極簡主義》所倡導的,人生苦短,必須把每一分每一秒都用在“真正想做的事”和“真正重要的事”上。
優秀的人把自己畢生的精力放在自己衷心地事業或者研究上,所以他們舍棄了太多的東西,甚至包括生死,很多人不理解他們。加之優秀的人不屑于去炫耀自己的成功,也很少去交流溝通,使得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趨向于個人化和獨立化。這很容易讓人想起《天才在左,瘋子在右》這本書,過分的孤獨造成了性格的變化,性格的改變引導精神的轉化,所以天才和瘋子之間只有一線之隔。
古來圣賢皆寂寞,孤獨與偉大是一對孿生姐妹,如果忍受不了孤獨,那么也不會見到偉大。
最近這段時間在讀有關唐代詩人生平及詩集的相關著作,不管是李白、杜甫、孟浩然等我們耳熟能詳的,亦或者王績、上官婉兒、宋之問這些名氣不及于前者的,貫穿他們一生的最多的便是孤獨與不解,他們不明白這個社會,也不明白為什么社會不明白他們?
所以出現了“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感慨,也有了“山林作伴,松桂為鄰”的念想,因為,這份孤獨我們不懂!
“耐得住寂寞才能守得住繁華。”同樣,耐得住寂寞才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因為優秀的人是孤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