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和爸爸一起看電視。
電視上播放的是一個訪談節目,于丹老師作為嘉賓與主持人圍繞“敬業”展開探討,順嘴提了一下“孝敬”。
具體言論恕我沒能記住,只能說個大概。
她說,報紙上呼吁讓大家孝敬老人,卻沒呼吁愛孩子,自己看后心生悲戚——愛孩子已經成了本能,而孝敬還處于需要提醒的狀態。
諷刺的是,就在當天白天,我第一次因為人為造成的傷口去醫院,而這個傷口的制造者,是我的媽媽。
我不禁發出疑問:愛孩子真的已經成為一種本能了嗎?
或許是,但“本能”前面要加幾個字:自欺欺人的。
我們會時不時聽到這樣的新聞:《年邁的母親被親生兒子趕出家門》、《父親病重無人治,兒女卻在爭家產》。對于這種新聞中的兒女,廣大群眾恨不得把他們生吞活剝。
但若受害人是子女,比如父母太嚴苛導致孩子自殺,群眾就是另一番詭異的言論:父母都是為孩子好,這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
就算我被打了去醫院了,在很多人看來也是有什么大驚小怪的,父母教育孩子天經地義,不都是為了你好。
為什么人們那么喜歡為父母辯解?
孩子光著屁股在冰天雪地瑟瑟發抖還不能穿上衣服,如果穿上怎么鍛煉體質呢?為了你好。
孩子沒考100分被爸媽狠揍一頓,不打不成才,為了你好。
孩子28了還沒找對象,爸媽以死相逼,不逼不就成老姑娘了,為了你好。
這些場景很熟悉對不對?熟悉到甚至沒發現有什么不對的地方。然而運動員和軍人的好體質都是小時候光屁股跑出來的嗎?社會上各行各業的佼佼者都是在父母棍棒下成才的嗎?匆忙結婚導致婚姻不幸的人還少嗎?
“為了你好”仿佛成了父母傷害孩子的免死金牌。他們認為自己很“愛”孩子,所有傷害孩子的手法都指向“愛”。于是父母恬不知恥地認為這種自欺欺人的“愛”就是愛。他們把“控制”的利刃包裹上“愛”的甜美外衣,然后用這把命名為“愛”的刀肆無忌憚地切碎孩子的身體和靈魂。
可是,愛是讓你快樂,給你自由,所有讓你感到痛苦與困頓的都不是愛。
以這個標準來看,我們身邊有多少父母是愛孩子呢?
回看大眾對家庭事件的反應,與其說愛孩子是本能,不如說大家已經把“孝敬”深深植入到意識中,培養成了一種本能。而怎么愛孩子,并沒有引起這些人的重視。
我記得看過這樣的言論——“父母關注你生活的細枝末節,卻從未想過走進你的心。”在我小時候,社會就倡導父母要做孩子的朋友,但是我們看已經二十一世紀,10后都懂事了,現在的父母大都在關注什么?
不學習?厭學?叛逆?請告訴我,這些排名靠前的聯想詞哪個能看出對孩子的愛?二十年前,父母們對孩子的期望是考好大學、有好工作,二十年后的今天,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還是考好大學、有好工作。
二十年的時間,讓我們國家的金融、科技、軍事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同城市的高樓,拔地而起。唯獨教育,或者單純說家庭教育,卻像大山深處的村莊,忘卻了時間,一成不變。
改變并非易事,因為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的“孝”已經深入國人的骨髓。
在我們國家,父母在道德上占了非常有利的地位。老子打兒子是教育,兒子打老子就是大逆不道,要被眾人戳脊梁骨。就拿我的例子來說,我媽并不認為她打我是錯的,甚至去醫院的路上她跟別人講這件事的時候都是哈哈笑著的。而我罵她,用她的話就是“你會造報應的”。我想當人們聽說這件事時肯定有人會說“父母再不像話,孩子也不能罵他們啊”,為什么被傷害了我還不能反擊呢?
一部分學者贊成一種說法——“父母對孩子是沒有恩的,因為他們生下孩子并沒有征得孩子的同意。”如果我們去掉血緣這層關系,父母不過相當于在你自殺時救了你并給你提供食物住所的人。這種“被救”不是自愿的,換句話說,他們提供的并不是被救者想要的。但大眾普遍認為,救了你,你也要報恩啊。報恩沒有錯,但倘若這個“恩人”仗著自己救了你而打罵侮辱你,逼著你做你不愿做的事,無限壓榨你,你不聽就以“恩人”的身份壓你,撒潑打諢,那么你還是無動于衷嗎?“血緣”迷住了人們的眼睛,很簡單的道理,一旦走入“血緣”的濃霧就會讓人迷失。
父母對孩子的傷害無可逆轉,他們的批判、否定讓本該開朗自信的孩子變成了像我一樣懦弱自卑的人,并在這自卑形成后變本加厲地責罵孩子,怪他們沒用。而事實上,沒用的孩子大都有一雙沒用的父母。
父母能罵孩子沒用,孩子卻不能罵父母,這公平嗎?對一些孩子,我可以負責任的講,你的沒用就是你父母造成的。你可以愛父母,也可以恨父母,這是你的權力,社會不可以剝奪你產生情感的權力。
很多父母要說了,你這是教唆孩子變壞。恰恰相反。孩子們只有從“被愛”的幻想中解脫出來,才能自由地走向寬廣的人生。記住,能陪伴你一生的只有你自己,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乞求愛”上,不要為了他人的認可做不愿做的事情,而是更加注意自己,體會自己的感受,沒人愛你你更要好好愛自己。沒人能束縛住你的人生,你可以有更美好的生活。
李雪說:“愛是如他所愿,不是如你所愿。”各位父母,你的孩子要的也許不是穩定的工作,而是充滿挑戰與機遇的生活。除了生死,都是小事,你的孩子做的選擇哪一樣能危及生命呢?強迫不是愛,自作主張不是愛,“為了你好”也不是愛,你如果真愛他就該聽聽他真實的想法,隨他去吧。不要將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你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每個人最愛的應該是自己啊,這不是自私,這是對自己和他人負責。分量太重的愛會讓人感到壓迫而不是愉悅。
盡管家庭教育一直在沉睡,但我仍看到一些學者的努力,我也看到越來越多小時候受到父母錯誤教育的孩子已經成人,并開始加入到倡導正確愛孩子的隊伍中來。
我在知乎看到一個成年后仍然被父母侮辱的答主(不知是否該說出他的名字)離開了讓他備受煎熬的家,走向新生活,他說:“幸福的只因你們的先輩曾付出過,我們的先輩落下了,這未曾完成的一步,由我們來邁出。”“下一代會好的多,我等再歷10年,中國再等10年,一切都會不同。”這兩句話,讓我熱淚盈眶。
我在學著愛自己的路上慢慢前行,父母沒法給我的愛由我自己來填補。如果有跟我一樣的孩子我希望能給你幫助,如果有家庭幸福的孩子對我提出質疑,我可能會笑笑。你沒有見過的不代表沒有發生,像上面那位答主所說:“很多人依然無法理解,不強求,只祝愿所有的孩子,永遠都不要理解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