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時間瘋狂刷劇,一開始看電視直播,覺得那強插的廣告真夠煩人的,那怕是2分鐘。后來有朋友告訴我,誰還看直播啊,下個APP全程無廣告,這樣你可以省下看廣告的時間。
瞧, 多棒的省時技巧。
有一天,不再刷劇時,發現無端多了2小時。……那些省時的技巧,并不能讓我們生活發生多大的改變。
我們不應該通過從無足輕重的事情上想盡辦法節省時間,來打造我們想過的生活。
我們應該優先直接去做能建立自己想過的生活的事情,時間總是會有的。
會!
從小耳熟能詳中國版答案: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意擠,總還是有的。
Ted版答案:熱水器壞了,地下室被淹,一片狼藉,一周瞬間多7小時。
數學版答案:
時間有了,那接下來用來做哪些事情呢?怎樣把24小時更充分利用呢,怎樣把24小時活成48小時的樣呢?
吉姆·蘭德爾寫的《時間管理:如何充分利用你的24小時》給了我們答案 ,他提供的時間管理秘笈簡潔生動又有趣。
1、和你的時間建立聯系
看再多的時間管理書,知道再多時間管理方法,都不如一個真正對你有用的時間管理方法。時間管理因人而異,對癥下藥。
001? 記錄&盤點
記錄你平常的時間消耗,你可以嘗試一星期,看看你存在哪些時間黑洞。時間黑洞是指那些消耗你時間的無效工作。你可以按時間段來記錄。
記錄是為了復盤,不要只是單純地記錄,是為了一天結束時對自已進行盤點,比如說今天聽的音頻,你的收獲了多少,記住了多少。而不是單純地追求你今天完成了這件事,而不去注重結果本身。
002 設定你的首要任務
在一個TED視頻看到:我做的每件事,我花的每分每秒,都是我的選擇。并不是沒有時間做1、2、3,而是1、2、3不是我的首要任務。我就是不想做。
在每一個階段都應該有一個首要任務,比如你要完成專業英語考試,你每天打算用多長時間學習?
如果設定每天2小時,就要把除了工作、睡覺以外的時間擠出來做這件事情。把它列完首要任務,設定完成它的時間點,是早晨、午休時間,還是晚上?把對應的時間點聯系起來,到了那個時間點采用自動模式,直接開始做這件事情。
2、創造時間
大家都是24小時,怕的真的不是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努力這個事情個體差異不會超過50%。真正差異是人和人之間價值差異,它會是百倍之差,只因為優秀的人做的事情比你高價值許多。因此,我們應該更多地去做有價值的事情,把無成效的時間轉化為有成效的時間。
001 碎片時間有效利用
我把碎時間分為:5分鐘、15分鐘、30分鐘。
沒有更長的時間段,一則是因為30分鐘以上的,不再視為碎片時間,二則,超出30分鐘的部分還是可以用5分鐘、15分鐘、30分鐘的任務組合填滿呀。
一個時間段可以事先設定如果有5分鐘做什么?聽個音頻?或者看一篇文章?把5、15、30分鐘時間,設定相關事項。當你真正在等車時,能有效利用起來。
在辦公室/家要做的任務增加:
選擇和下載喜歡的TED視頻(15m)
制作英語卡片(15m一張)
瀏覽和保存好的攝影作品(15m)
在外面的任務:
Taxi:背英語單詞、看攝影作品
騎車:聽TED
飛機:閱讀收藏的文章
002 尋找你的高效時間
觀察你一天當中最高效的時間是在哪個時間段?那個時間做事最有效率?早上、中午、晚上?然后在這個時間段安排最難的事。
保持高效,推薦番茄鐘。番茄鐘理論認為半小時是大家完成任務最有效的間隔,但是經過我長期的實驗,我覺得,至少像我這樣的工作,半小時是不夠的。頻繁中斷手頭的工作,其實是非常沒有效率的,所以我覺得兩小時相對比較理想。
狀態非常好的時候,其實我會連續工作三到四個小時。但兩小時是大家都比較容易handle,又不會把自己逼瘋,又不至于打斷工作節奏的理想時長。
3、規劃時間
把你腦子里所有事情都倒出來,讓出帶寬,讓大腦恢復高效運行。
事情太多做不完怎么辦?
001? 關掉后臺程序
如果你手機變得很慢,打開一個app要很久,運行起來特別卡,通常是因為什么呢?
還不是因為后臺默默在運行很多其他app。
把它們都關掉,清理你的內存,手機速度就會變快。
大腦是一樣的:腦容量有限,不能無限地同時運行很多app。你要達到最大的效率,最快的速度,最好同一時間,只運行一個app,其他的都關掉!關掉!
這些后臺程序分為兩類。一類是你想一會就做,懶得記下來的事情。
比如:
同事要一個文件,記得做完手頭這件事就找出來給他;
家里牛奶喝完了,要記得今天下班后去超市買
說好周末和朋友聚會我來找地方,明天就找
哪怕這些事情都很小,哪怕你全部都記得住,它們都在不知不覺占據你做正事的brain bandwidth,拖慢你的進度。
第二類是你想要做出的改變,希望做到的事,但沒想好怎么做。
比如:
這個文件管理系統太亂了,要找個時間好好整理一下
去年說考的證還沒開始落實
想學攝影
哪怕你還沒有為這些目標做過任何實際舉動,它們都會給你帶來“未完成”的壓力,都會變成你覺察不到的后臺程序,默默侵蝕著你的效率。
我們要把這兩類自動運行的后臺程度都關掉,才能登上效率的巔峰,把時間節省下來,做更多更有趣的事。
002 建立清單管理
我用的是手賬+To Do apps。
手寫待辦事項,比在電腦上type,更能注意力集中地對自己要做的事做一個梳理。
因為手寫不能調整順序,經常要重新寫一張,也是逼自己及時更新待辦事項,多多思考,把待辦事項寫的越來越完整的手段。
我一般會寫好幾張這樣的清單:
每周日晚上,列出下一周要做的事(有新的事情就隨時添加上去就好)
如果某幾天事情特別多,會列一個“明天要做的事”,幫助理清大腦,也避免了一周清單過長,辨別不出哪些任務更緊急
有一個on going的長期項目,就會列一個項目清單,隨時把想到的任務添加上去
寫字總是有一種soothing的感覺。在感覺被電腦上的待辦事項淹沒的時候,用寫字來理清思路,梳理任務,幫助思考接下來的行動,不但有效,對我來說,還挺享受呢(覺得享受才有持續做下去的動力啊)。
但手賬也有局限。首先,長期任務每周重復寫,會有一種“怎么還是沒做這件事”的挫敗感;其次,復雜的任務不分優先級和截止日期,管理起來很亂;最后,沒帶手賬就沒地方查看(而手機app就隨時可以看)。
所以電腦和手機apps也是不可少的。
003 拆分成可執行的階段性任務
如果“三省吾身”是長期提高效率的秘訣,“Small Batches”就是短期內治療拖延的良藥。
Small Batches的意思是,把你所有要解決的問題,都刨根問底找到最根本的原因,然后一一解決;把你所有想要達成的目標,都拆解為一個個babysteps,然后一一實現。
再比如,確認我某某時間去臺灣 ,我的待辦事項不應該寫成“日本機票/住宿/簽證”,而應該是:
確定在東京呆的時間
在xxAPP上訂臺灣來返機票
在網站上確定臺灣住宿
到銀行打印流水和存款證明
填寫簽證表格,復印各項簽證文件
把護照和所有簽證文件快遞到旅游公司
在網上做臺灣行的功課
確定臺灣具體行程
任務越大越含糊,你越懼怕去執行,越覺得現在做不了要等更有空,就越容易拖延。
任務越小越細,你越容易推自己一把,做了再說。
總結:
時間是有彈性的,有沒有時間關鍵在于你把哪些事列為你最重要的,你想打造怎樣的生活。吉姆·蘭德爾時間管理的三個法寶,分別是和你的時間建立聯系、“創造”時間、規劃時間。你怎么過一天,就怎么過一生。
請一定要弄清楚,你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你想要什么樣的生活。
然后像許淵沖老先生那樣,花畢生的精力去追尋,用一生去熱愛。
把握好每一天,無論是時間還是態度。
它能帶給人一種美好的體驗,就是讓你真切地體驗到,自己正走在人生的征途之上。
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言,“永遠不要以為我們可以逃避,我們的每一步都決定著最后的結局,我們的腳正在走向自己選定的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