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原文]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本章講述持道三寶:慈、儉、不敢為天下先。天下都傳說我們得道之人神通廣大,對這種似是而非的傳說不敢接受。我們惟恐人們夸大事實引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對這種傳說應該持有不敢接受的態度。倘若縱容人們似是而非的傳說時間久了,我們自然也會變為微不足道的凡夫俗子。“道”本無形但其力無窮,“得”不過是外在表現出自我運用的能力和悟明白了那些。這些都是無形中在人們的內心深處產生一定的力量,這種力量也是不可名狀的,似是而非的不具體的樣子。這種不具體會給人們產生向往和幻想,因為不具體而又對一些人輕視不在乎,這樣的結果都是對“道”和悟道的個體是不必要的麻煩。所以先圣有了三件法寶守持而得以保全自我:第一件叫做慈愛,第二件叫做儉樸,第三件是不敢居天下人的前面。有慈愛之心才能激發勇敢的斗志;有儉樸行為才能產生廣泛的美德;有不敢貪天功為己有的思想境界,才能成為民眾真正器重的道長。當今世人舍棄慈愛去空談勇敢,舍棄儉樸去空談廣德,舍棄求實的美德去接受沽名釣譽的贊許,這是沒有出路的。以慈愛之心用以征戰則必勝,守御陣地則固若金湯。天將救護誰,必是以慈愛來衛護他。擁有三件法寶可以自我行德沒有過時,才能做到無為而為。
生活中自我行德的建立也是這樣的。在生活中個體要確定自我的行德就要立心、立德、立行,確切的自我規范才能更好的約束自我的行動。有明確的態度就能知道可為不可為的界定。這樣的方法不僅在于悟道,對于個體的生活也是很好的。有時候自我會困惑于生活中很多的事情和問題,只不過是自我的需求和欲望太多的緣故。不敢為天下先就是很好的行止規范和原則。不爭不是不去爭取,而是有意的放下,避開可能面臨的危機。自我的約束不是對自我欲望和進取的約束,是自我在悟生活真諦的標準。意在取舍有度、取之有道的心態。
企業運營中也是需要一定的準則的。“道”的三寶可以運用于管理者身上,管理者的慈柔不是軟弱,不是放縱,是強有力的武器,是一種不可名狀的態勢。很類似于“捧殺”的手段和方法,但是區別在于管理者的慈柔應該真正的把員工和產品放在心上,真正的傾注自我的“慈心”去對待。而不是一味的嘴上慈柔內心剛硬。管理者的儉嗇也是很好的樣板,你的風格和態勢員工是會效仿的。管理者的儉嗇應該是對自我的生活和自我對物質的需求,不是把這種儉嗇作用于員工和產品。管理者不為人先很重要,所抬高是員工。雖然員工的地位卑微但是他們卻是企業價值和利潤的創造者。管理者不過是進行管理和運營的決策,企業之所以能夠產生財富是因為員工的工作。管理者降低自我態勢給予員工應有的尊重和地位,是能夠促進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和凝聚力的。“道”普遍存在于生活和工作,慢慢的體悟并很好的駕馭能夠事半功倍并且產生巨大的力量。
持三寶,行三寶,悟“道”得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