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吃著碗里看著鍋里的人。 從小到大都是這樣。
高考狗后填報志愿的時候,爹爹非常鼓勵甚至有點兒聳動我去北京,打心底里我就不排斥。畢竟貪生怕死之人,想在沒有霧霾的城市待個幾年,很自然地去了魔都。在魔都生活了兩年,漸漸熟悉它的習性,自己的老地方看久了總覺得別人家的好看。更加慘烈的是七月份的短學期數據庫,當然,我明白這是在逃避不想學習的事或者說縱容自己怠慢數據庫,可怕的是我竟然毫無悔改之意。 在宿舍待著的每一個夜里,每次醒來,不是枕頭濕了,就是后背衣服到脖子全都徹底地淪陷。這期間不止一次地設想搬出去之后的生活,仿佛靠著想象就會好過點,殊不知這才是把心情弄得很糟的原因。一旦到假期解釋要回宿舍的那幾天,我就開始產生很強烈的恐懼感,事實上在踏上回家的路的那一刻起,返程回校的畫面就已經跑出來在我面前跳動,所以很多時候,我都沒有辦法就只是平靜地活在當下的那個節點上,永遠張望在別處,永遠害怕眼前短暫的歡愉會有個死期在等著它。帶著逃離學校的心,和在北京的好朋友打了聲招呼,一張動車票(到機場車站第一件事就是買杯永和大王的無糖豆漿,五分鐘之內下肚),五個多小時,相聲和音樂填滿了整段無聊的時光。
我身邊的一位女孩面無表情雙手交叉在胸前坐著,似乎太高興,一副全世界欠她五百萬的樣子,我靜靜地靠在座椅上,閉上眼睛不去看她。耳機里的相聲讓我時不時想要發笑,但我又閉著眼睛,公共場合為了不影響別人,克制著不發出笑聲。一旁的她瞄到我的時候該有多滑稽。
三點多到站之后,習慣性地逛逛動車站的餐廳。有驚喜。面類的店兒太多了,清真的面,老北京炸醬面。為了摸清到底有多少家店,我在動車站足足待了一個多小時,多年來練就的看店門面判斷食物的好吃與否的獨門技藝很少失手過。檢驗之后,找了一家對面條寬長分得很細致的店,番茄雞蛋面佐小菜一碟。
飯罷,乘地鐵趕至望京西。京城的氛圍從一下動車站就顯現出與魔都地鐵風格迥異的感覺。相比于上海,京城的地鐵設施更有年代感,有些老舊的線路可以看出有些歲月,站臺上的協助管理人員聲音洪亮,尤其是很多女管理員,呈現出一種矯捷颯颯辦事果斷不拖沓的氣勢。
“這邊走!快”地鐵里洶涌的人流一股兒腦的擠出去。
到了望京西,拖著綠色行李箱,下午四五點的時候,天還很晴朗,聽說北京前兩天剛剛下過雨,所以也難得可以看到藍天白云。
步行一公里后,到達中華女子學院,一杯酸梅湯,坐在木椅上,靜靜地等好友實習結束。
今天先到這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