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問:“何為友?” 答曰:“友分四種:一如花,艷時盈懷,萎時丟棄。二如秤,與物重則頭低,與物輕則頭仰。三如山,可借之登高望遠,送翠成蔭。四如地,一粒種百粒收,默默承擔。”豈不知友之多,需按己所欲,才會思之有三,得一足矣。
對于友情來說,我們每人經(jīng)歷無數(shù),回饋不一,感慨千萬。既有陪你從菁菁校園到叱咤江湖的“發(fā)小”好友;也有一面之緣卻也頗感投緣的知心好友;會有三秋不見如隔一日互相心知對方的好友;也有無聲無息一直陪伴和奉獻的無私好友。所有一切都是雙方情感建立于友誼之上的人際關(guān)系。當然馬斯洛把友情歸屬于第三層的愛與尊重的需要,即社交的需求。我亦認同友情屬于人的一種需求,但他不像:財富是為了使用,權(quán)利是為了得到尊敬,官職是為了體面,娛樂是為了感官的享受,健康是為了免除疾病和更好的生活等,友情絕不屬于這些有特定目標的欲望需求,卻一直在你身邊,無處不在而又永遠受歡迎。當然以各種目的為前提的交際,究竟是否屬于友情范疇,還是要自己心里掂量清楚的。
我個人更認為友情或者說友誼是出于一種本性的釋放,應(yīng)是真誠的,自發(fā)的,而不是出于一種求助或利用的愿望;應(yīng)是出于一種心靈的傾向和認同,而不是出自對于可能獲得額外物質(zhì)上好處的一種精細的算計,盡管人的本性都是自私的,但情之所向和心之所感應(yīng)該是渴望美好的,那時你還會在意你和朋友之間相互付出的多與少嗎?有些時候,很多人會說:在你困難時站出來幫助你的才是真正的朋友。這話沒錯,但是仔細去品味,這句話的深處是貪婪和自私,不是友誼真正的面目或者說是有所回報的友誼,你是想把朋友當做一個手段來使用。真正的友誼中應(yīng)是沒有欲望,它屬于寺廟而不屬于商店。當你遇到困難時,朋友也許會來,也許不會來,都不要緊,幫與不幫是他的問題,無理由埋怨,更不要有上面的我們說的貪婪想法來評定朋友,而是要深深記得他和你的相交,讓你感受了真誠的所在,也同時讓你自己變得友善了,一個擁有包容和慈善的朋友,才是一個對你未來有所影響的摯友。盡管聽完這些很多人會認為這簡直是烏托邦式的友情,當今世上絕不會有,但其實只是每個人給自己卑劣的人性找個借口而已,不是沒有,而是你做不到或是你根本沒有去思考過何為友情,更沒有想去這么做過。王爾德說過:我們都生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
可能自己詮釋的友誼意識形態(tài)的太多,很多人云里霧里,現(xiàn)實中也是古往今來無數(shù)友情故事流傳于世,古有伯牙遇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子期亡,而破琴絕鉉。亦有管鮑分金,大度相助,不在意分毫。唐代的“白元”知音之誼,后人敬仰。魯迅更是為表達與瞿秋白的志同之深,在就義時寫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縱觀古今,友誼深厚,友情長久者不勝枚舉,當然于近代,能舉之例已越來越少。友誼不光是大是大非,國難興邦時才會體現(xiàn)出更大的價值,有很多存在于平凡人身上的友誼,而且大多是上不了臺面的胡鬧,但卻讓人感覺“清爽自然無添加”,就像有句話:再多牛逼的日子,也比不上一起傻逼的日子。其實每個人都會在面對失敗時往往很敏感,自尊心是他抵御這個世界嘲諷以及不認可的唯一武器,但在溫暖的友情面前,自尊便成為多余而可笑的東西,就像走進一個溫暖的屋子,你瞬間不需要偽裝的外衣,也很輕松,友誼瞬間釋放了它的溫暖。有時那種自然,就像開門到了家里,沙發(fā)就在那里一樣熟悉。
友情是一種很平凡的東西,但又顯得那么珍貴,我們不去追求既親密無間,又可相忘于江湖的友情,也不去承諾“茍富貴,勿相忘”那種誰能與共的友情。或許“但使殘年飽吃飯,只愿無事常相見”就是最好的寫照。那么在相處的過程中,友誼的兩個關(guān)鍵動詞會出現(xiàn),一個是“安慰”也就是所謂的理解,一個是“分享”也就是所謂的陪伴。以前總是不認可“感同身受”,原因可能就出現(xiàn)在安慰上,我們安慰朋友往往是用自以為是的睿智,成熟或看透一切的淡定去“否定”親歷者的痛苦經(jīng)歷,或是用人云亦云多數(shù)人的主觀性來“壓制”親歷者在錯誤中產(chǎn)生的彷徨和無奈,拼命的擺出一大堆道理,想要別人接收自己的意見,其實包括親人亦是如此,親歷者只會越來越痛苦,因為他要的是理解而不是道理,真的應(yīng)了那句:“道理”真的是距“理解”最遠的距離。心理學上把這種安慰稱之為:冷安慰。我們找對方傾訴的目的是希望對方分擔我們糟糕的體驗,而不是去否定我們的痛苦經(jīng)歷。有時沒辦法,面對親朋好友批評式的安慰,就是會讓自己越來越封閉,導(dǎo)致越來越孤單,當然孤單不會毀滅一個人,但在人群中假裝自己不孤單才是痛中之痛。其實完全理解朋友的好意,但是卻又內(nèi)心無比的痛楚和自責,因為我們不是每個人都如“古來圣賢多寂寞,惟有飲者留其名”的李大詩人能逍遙灑脫的無所謂。不過有時想想也已足矣,有那么兩三好友,仍記于心中。
可能有時是朋友的傾囊相助,是朋友的兩肋插刀,是在最苦難時朋友的心理支持,才會讓我們相信這個世界是可以感同身受的,人類也會迎來彼此美好的,真誠的情感相處。那時的所有的安慰都會清風拂面,那時所有的開導(dǎo)都會受益匪淺,那時所有的陪伴都會光芒萬丈,那時所有的友情都會歷經(jīng)久遠。那時的一切都會很舒服,就像:倆人坐在那共同探討抑郁癥的臨床和人生的意義,他本已戒煙,卻抽掉了整整一包煙。他用笑容回答著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