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書修復是一項非常細致的工作。每一本書的破損程度不一樣,需要修補的時間和功夫也不一樣。拿下面的這個為例,這已經是我修補了3個小時后的成果,算是不錯的速度了。其慢就在于要破壞的小孔一個個地補起來,而且在補之前,要在和紙上撕出和孔差不多大小的相同形狀的紙,再補上去。所以大的地方好補,小的地方不好補。下圖是古書的背面,修補都是在背面進行,否則會影響圖書本身的閱讀性能。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不直接補一大張紙在下面不就行了?
當然那樣是最直接的辦法。但那樣會損害古書本身的觸感和質感,日語叫風合い。不同年代的書的質感都不同,如果直接補紙,會破壞書的質感和歷史感,失去了藝術價值。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修補前根據原書的紙的厚度來判斷該用什么紙。這個判斷都是靠觸感來感受,剛來的時候我也覺得這挺難的,但現在摸得多了也就有感覺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書的正面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上面只是修復中的一個環節,是為了能進行digital artchive的最基本的修補。所以在修完了之后,這些書都會在下面這種類似的小黑屋里完成拍攝,然后進行藝術的數字化。
圖片發自簡書App
別看這些擺設挺簡陋的,每一塊布每一根線都是我們親手搭起來的。為了學習這個,我們上了兩三個月的課,結果發現每一個細節都是人民群眾的智慧的結晶,而不是偉大的科學技術的進步得來的。
圖片發自簡書App
懂行的人應該知道彩色的那個是什么。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圖片發自簡書App
現在在日本這邊學這個,學到的都是日本的做法,不知道國內是怎么操作的。如果有行內的朋友,歡迎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