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電腦,硬盤里橫七豎八的躺著多篇只寫了一半的文章。
它們有的是有一個有趣的開頭,可到中間思緒枯竭,無法繼續,有的是已經完成了近萬字的小說,可后面的寫作太難太累,無法堅持,還有的開頭就是不知所云,中間東拉西扯更是不堪入目,只得終止。
魯迅先生曾經在談寫作的方法論時,也說過:寫不下去就不要硬寫。這句名言有時候也被我當作寫不下去,泰然處之的借口使用,真是慚愧呀。
這些殘篇通常讓我覺得面目可憐,讓人讀起來為其種種的問題郁悶不已,不知如何評價,所以我也很少去回顧它們。
直到最近,我在整理寫作用的素材時,發現以前的一篇未完成的文章題目與現在寫的題目,很相似,內容雖然干癟但素材還是不錯,就梳理了一下,在加上一些修改潤色,一篇還算讓我滿意的文章就出爐了。
這次的殘篇的咸魚翻身,讓我不僅真真明白好文章都是修改出來的,還讓我對從前沒寫好的文章進行了總結,原來那些殘篇斷簡中藏著寫作的寶藏。
我把未完成的文章分類整理,希望對大家的寫作提供一些幫助:
1、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積累不夠,文章虎頭沒尾。在文章興致勃勃的涉及這些方面的內容時,就顯得閃爍其辭,遮遮掩掩的語言往往力度不夠,難有好的收尾。
寫文章是一項虹吸式的工作,往往要求作者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閱歷。作家六六就說因為她的作品中涉及人物的角色多,她就幾乎深入到生活中的各個職業,有時自己因為太深入筆下角色,而變得神情恍惚,所以她筆下的人物才貼近生活鮮活細膩。
所以越是寫不下去的地方,也越是自己認識薄弱的地方,是提高自己寫作積累最好的入口。對不懂事,不明的道理的多做研究,多思考,既能開拓寫作的眼界,提升寫作高度,也是素材積累的途徑。寫作是一項很難掌握的技藝,也是一項能實現自我救贖的工作。
2、對于文章的整體考慮不成熟,往往越寫越思路不清,前后矛盾,離題千里,難以繼續。對一些思路其實我們的思考往往還沒有完全形成,或者對于思路觀點,本身就懷疑,所以文章寫到一半,就覺得已經與初衷差異較大,又不知道怎樣才能繞回起點,不得不中斷寫作。
這種時候對于作者的心智和觀點都有一定的考驗,而寫作本身就像是對自己的一次次重塑的過程,寫不下去也說明我們的思想正在經受著考驗,從一個界限中跳出來往往需要新的理論支持。
所以越是寫不下去的地方,越是我們的心路徘徊之地,誰也不會一路高歌直達羅馬,只要堅持尋找探求,總是會看到涅槃重生的自己。
3、文筆不夠,寫不出自己想象的意境,灰心喪氣,半途而廢。每個寫字的人都有過自己的文章一鳴驚人的夢想,然而真正動起手來,才發現說別人是頭頭是道,自己寫時才發現也是才氣不足。
這種問題幸好在每個作者身上,都會發生,即使是世人矚目的文豪,托爾斯泰、海明威都有對自己的才能缺失懷疑的時候,分析別人的文章結構,學習大師的文筆應用,讓自己在迷茫的路上有一盞引路的亮光,也會自己寫作打怪的路途上,再升一級。
現在我不會在為寫不去的文章失落,它成為我寫作過程中的又一個牽掛。
牽掛多了,真是好事。在得意時,看看,會發現該寫未成的文章還有很多,能治輕狂。迷茫時,翻翻,會發現原來自己曾經有過那么多想做未盡的趣事,能治無聊。
殘篇記錄著寫作時跳動的思路,吶喊的喑啞,積累的寶藏,需要經?;乜?,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