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電影《我不是藥神》引發了廣大觀影者的共鳴,大部分人觀影后通過各種媒體對這部電影進行了推薦。而關于《我不是藥神》的各類影評更是鋪天蓋地,有感同身受同情患病者的,有向大家宣傳醫藥公司研發新藥的成本和專利期的,有介紹印度仿制藥生產背景的,有介紹影片事件原型的……。記憶當中,上一部引發全員觀影熱潮的影片應該是《戰狼2》吧。
與《戰狼2》相同的是,兩部影片中都有歷史真實的影子。也是因為真實,故能擊中大多數的內心,引發共鳴吧。與《戰狼2》不同的是,上一部片子激發的是國人心底的那份自豪感和愛國熱情,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得了冷峰那樣的英雄,但每個人心中都有為國爭光的夢想和期冀。而這一部片子擊中的是每個人心底的那份擔憂,如果是自己或家人得了類似的病,我們能支撐多久,一年、兩年,直至家產傾盡?而后呢?
影片最后,當男主因販賣仿制藥被判入刑,押解途中,道路兩旁站滿了曾經購買使用便宜仿制藥的患者,紛紛摘下用于隔絕有害物質的口罩,用一種近乎神圣的儀式,送別他們心目中的藥神時,影院內響起輕泣聲一片。我想,這泣聲中,有對影片中男主、患者的同情,也有對自己生活的擔憂吧。
我們都知道,醫藥公司花重金研發新藥,高價賣出收回成本無可厚非;我們更知道,動輒幾萬元的高價藥是絕大多數家庭不能承擔的“重”。我們都知道,沒有醫藥公司重金研發新藥,我們連高價續命的機會都不會有;我們更知道,大多數人的全部積蓄購買不了幾瓶高價藥。正是,這種讓人無可奈何的真實、看似無解的難題,深深的擊中了大家心底的那根弦,奏出了共鳴之音。
讓我們看到希望的是,影片最后,以國家醫保制度的改進,緩解了高價藥問題。的確,社會發展至今,解決社會難題,依靠國家、依靠組織,或許是唯一有效的途徑。而推動國家向好發展,推進社會文明前進,靠的是每一位公民,每一位工作者積極進取的開拓精神、不斷創新的科技突破。期待有一天,我們的后輩看《我不是藥神》,不再產生無錢治病的擔憂;期待那個時代的真實,是居有其屋、學有良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