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不斷追問活著的意義的時候,也許正被生活中的“無意義”困擾。生活中那些雞毛蒜皮的事、那些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事……它們的意義到底在哪里?也許,弗蘭克爾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他有一段特別的經歷,作為一個不幸的二戰(zhàn)時期的猶太人,維克多·弗蘭克全家被關進了奧斯維辛集中營。除了他和妹妹,全家都被納粹殺害。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令人絕望和充滿死亡氣息的痛苦的環(huán)境里,弗蘭克不僅活了下來,還把這一段經歷跟自己的心理學專業(yè)集合起來,創(chuàng)立了“意義治療法”。他67歲學習駕駛飛機,80歲登上阿爾卑斯山。他的著作被前美國國會定為十大著作之一,被香港大學列為必看的50本圖書之一,暢銷1200萬冊。
在書的第一部分中,他描寫了集中營的狀況,以及人在這種狀況下的不同的心態(tài)。有一個獄友確信無疑地告訴他,說夢見在1945年的3月30號將會獲得自由,然而隨著這個日期的臨近,他發(fā)高燒生病,在那一天得了“傷寒”死去;類似的死亡事件在圣誕節(jié)前后變得更加常見,人們往往在沒有希望以后失去生活的勇氣而導致免疫力下降,最后死于疾病。但是,還是有一些人在這樣絕望的環(huán)境下依然能保持生命的高貴,他們面對死亡,會走過全屋子安慰每一個人,將僅有的一塊面包留給別人……弗蘭克看到,只有一樣東西是別人奪不走的,那就是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的“自由”——在任何環(huán)境下選擇自己行為和方式的自由。
第二部份,是弗蘭克創(chuàng)建的“意義療法”。書中有一個案例,一個年老的醫(yī)師沉浸在喪妻之痛二年不能自拔;弗蘭克并沒有去勸解,而是去反問這個醫(yī)師“如果是您先離去會是怎樣一個情境?”;醫(yī)師回答“我的妻子將會悲痛萬分””現在她免除了這種痛苦,是您使她免除了這種痛苦,所以您必須為此付出代價,以繼續(xù)活下去和哀悼來嘗付您心愛的人免除痛苦的代價“——弗蘭克幫助醫(yī)師找到了痛苦的意義,醫(yī)師握著他的手,久久沒有說話;而痛苦在被發(fā)現有意義的時候,就不再是苦了。
我們可以用“負責任”來理解人生的意義,并接受生命的追問。下面三種途徑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找到生命的意義:1 建立或投身于某項事業(yè)中;2 體驗某種自然文化,學會去愛、去給予而不是索取;3 勇于承擔痛苦和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