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是以一個“江湖哥兒”的視角來敘述他所觀察到的鄉村學校里的人與事,借著這些人與事來諷刺鄉下人的虛偽、言行不一。在這個偏遠地區的學校里,“我”唯一感到正直爽快的人是同樣來自東京的豪豬。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我個人感覺這本書其中有一條要諷刺的就是鄉下人的虛偽。
在網上搜關于作者夏目漱石的相關信息,說的都是“他是可以與魯迅先生相媲美的人”。在中國,大家一看到魯迅先生的文章,首先映入腦海就是晦澀難懂與思想的深刻性。看完《哥兒》,我認為這本書就是寫對鄉村人的諷刺,但同時對自己的想法抱有懷疑態度。一個大作家寫出來的東西應該沒有這么淺顯吧。看完這本小說,這個感覺最強烈,那書評主題就暫定這個吧。
書中的幾個主人公都是學校里的老師,“我”給他們都起了一個形象的綽號,但是這些綽號只有“我”和阿清知道。在私下里,“我”從不稱呼他們的大名,心里腹誹的時候更是如此。在“我”的眼里,他們說話都是繞來繞去的,大多數時候并不知道他們究竟想表達什么。教師是一個神圣的職業,可是這些鄉下老師卻并沒有老師本應擁有的師德,私下里干著有背道德的事。對他人要求高,卻一再降低自己行為準則的底線。“我”作為一個“江湖哥兒”,不屑與他們為伍,心里總會想著:就算辭退“我”,“我”也不怕,回東京會有更好的發展。最后兩個“江湖哥兒”一道逃離這個虛偽令人厭惡的地方。
對于本書的這個觀點,我覺得自己還是有發言權的。小時候長在鄉下,長大畢業來到大城市。與文中的“我”相反。對于這兩個地方人的不同區別,還是有些體會。在農村,比較講究的地方應該是禮節,特別是送禮這個問題,很有講究,什么喜事該送多少,好像有個看不著的標準在那兒。很多時候,明明禮節規定就是要送那么多的紅包,可是主客雙方要互相推辭好長時間才會收,每當看到這種情況,只是覺得在浪費時間,最終結果還不是一樣,不知道在扭捏個什么。但是,鄉下人說話沒有城市人那么繞來繞去的,他們懂得怎樣用最直白的話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有時候還會傷害到別人。大城市里的人說話就是比較委婉了,如果不是夠聰明,可能還會把說話者的意思搞反。這與文中所說是不同的。這可能是我的經歷剛好和“我”的經歷相反,更有可能是我們都處在剛畢業不久去到一個陌生地方,但是對這個陌生地方都不甚喜歡吧。所以說城市人“直爽”鄉下人“虛偽”還是說城市人“虛偽”鄉下人“耿直”,都只是一個初入社會的人對這個社會的不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