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西域武僧
? ? 中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現代戰爭,就是甲午海戰,這一仗不僅打掉了當時排名世界第九、亞洲第一的清國北洋海軍,還徹底動搖了清國在亞洲東部的統治基礎,經過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徹底推翻了清朝的統治。
? ? 說到中日甲午戰爭的起因,就必須說到朝鮮的李氏王朝。這個通知了朝鮮500年的李家店,最后一代小皇帝高宗李載晃年僅十二歲,李是應作為他的父親而獲監國位。他對外強硬,對內閉關鎖國,引發了向往開放的朝鮮臣民的不滿,在高宗十年的時候被迫下野隱居。1882年,朝鮮發生反對壬午兵變,一年多領不到軍餉的朝鮮士兵,因為嫉妒由日本負責訓練的別技兵吃的好兵餉足而叛亂(事實上兵餉問題是因朝鮮官僚貪污導致的),相對開放的朝鮮閔妃外戚集團遭到打壓,趨向保守大院君李是應再次出面監國。
? ? 壬午兵變發生之際,宗主國清朝立即派遣丁汝昌前往平叛,僅用了月余便平息叛亂,抓捕了大院君,迎回閔妃,逼退了日本。復出后僅33天的李是應成為清朝的階下囚。
? ? 從此,朝鮮政壇則分為兩派,一派是以自由開放為標榜的親日開化黨,一派是以保守自封為原則的親清事大黨。
? ? 翻回頭再說說日本在這個事件中發生的作用。十七世紀中葉,歐洲的堅船利炮給中國送來了洋務運動,給日本則送去了明治維新。明治維新與洋務運動的差別在于,前者徹底開放學習歐洲的文化科技教育哲學,后者則只對對手的技術嘆為觀止。
? ? 明治維新之后,興亞論風行日本朝野,這一學說認為,日本應該協同清國和朝鮮,共同負擔起振興亞洲的責任。于是有了日本與朝鮮閔妃集團簽訂協議,訓練新軍等一系列條款。但是日本在中國的運作很不成功,這個老大帝國固步自封,不屑于日本的提議,只在乎皇朝統治的延續,不愿意在文化科技教育和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做出徹底的改變。在這種情況下,脫亞論之說風起,日本認為既然中朝兩國不求上進,日本就應該獨自擔負起振興亞洲的責任,不但應該切割與清國和朝鮮的關系,還應該向歐美一樣對待、侵略他們,逼迫他們向開放文明轉變。這一脫亞的思想,主導了此后半個多世紀日本的發展戰略。
? 日本的興亞與脫亞論,反應到朝鮮政壇上就形成了事大和開化兩個派別。沖突矛盾也就因此而發。
? ? 1884年,朝鮮開化黨發動政變,奪取了政權并宣布施行資本主義開放文明,但不到三天便被在朝鮮監國的袁世凱鎮壓。此后,以閔妃集團為代表的朝鮮政壇,依靠著清國撐腰更加有恃無恐,據歷史記載,朝堂之內百日之筵席常年不斷,戲子伶優歡聲不絕。荒野之濱農民生活苦不堪言,路有餓莩。在1884到1894之間,朝鮮各地農民起義達三十次之多,但都被袁世凱監國的朝鮮王朝鎮壓。1894年,爆發了東學黨起義(一個類似于中國白蓮教的民間宗教組織),東學黨起義的一個政治目的,就是要驅逐日本在朝勢力,推翻閔妃政權。而清國則支持朝鮮王朝,鎮壓東學黨起義。而本應與清國和朝鮮王朝站在一起的日本,卻希望通過東學黨起義達到朝鮮改朝換代,進而走向開化文明。于是,日本派人與東學黨聯絡,希望主導東學黨起義的目的。
? ? 于是,在開化與事大之間,清日沖突不可避免,最終導致了甲午海戰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