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扇技藝在2006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團扇的柔情如水,折扇的清風英朗,蘊含著匠人們的無數智慧和心血。
點評:
扇子是古人們夏季凹造型必備的時尚單品,沒有之一。
——有待,人人可編輯的非遺百科全書
小時候學過一首很美的詩: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大意是小宮女在如水的夜色里拿著輕羅小扇一蹦一跳地撲螢火蟲。場景是不是很熟悉?撲螢火蟲這種事我們小時候也沒少干啊。
只不過人家用的是輕羅小扇,而你用的是捕蟲網
那么,宮女手上的輕羅小扇是什么東西呢?
宮女是個喜歡螢火蟲的小文青,她的輕羅小扇應該是用輕紗羅娟織就的團扇,扇面上有花鳥刺繡,光潤的竹骨做扇柄,輔以一抹流蘇。
團扇在宮中深受妃嬪仕女的喜愛,所以又稱絹宮扇。古紗、綾、羅、絹皆可為團扇面料,盛行于西漢至宋代的一千多年間,宋代以后又與折扇并駕齊驅。
為什么嬪妃們喜歡用團扇呢?就像我們現在拍照不知道手往哪兒放一樣,妃子們逛花園的時候手也不知放哪里,于是握一把美麗的團扇來襯托自己。
還有,古代嬪妃們不用香水,都靠香薰和香包,用團扇裝作漫不經心地扇一下佩戴在身上的香包,讓迷人的氣息四溢。(都是心機girl)
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扇面用潔白的絲絹兩面繃之,薄如云翳,扇面上描畫著山水樓臺、花鳥蟲草等精巧圖案。
鑲邊和扇柄都是用磨得光勻細潤的竹子做成。扇子除了圓形以外,還有梅花、蕉葉、梧桐、海棠等形狀。
團扇的流蘇裝飾和細節也極精美巧妙之能事。
除了團扇外,折扇的文化逼格也很高,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折扇,不過早期的折扇十分拙撲簡陋。
折扇深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自戀一點的喜歡把自己的新作寫到扇面上去。也因此,折扇發展得日益華美。
僅扇面的制作就包括制骨糊面、折面、研磨等八十多道工序,扇面裝飾有泥金、泥銀、書畫等形式。
闊綽的就直接用檀香木取代竹骨為原料制扇。再用火筆在扇面上燙出深淺不一的褐色焦痕,形成獨特的精美圖案,帶一絲頹唐的枯萎感。
古時還有百骨扇,扇骨的的確確有100根,但絕不厚重累贅,反而古潤蒼細。
明代有泥金扇,以宣紙為扇面,滿紙金雨,金色疏密有致,排列成渾然一體的圖案。泥金扇上的金箔并非浮于宣紙表面,而是與扇面相濡以沫、骨肉相連。
少女時期總是把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掛在嘴邊以彰顯自己的文藝高冷、與眾不同,但是下一句:“何事秋風悲畫扇”更有意思。
漢成帝妃班婕妤本來獨得圣寵,后來皇帝有了新歡趙飛燕,聽信趙飛燕的讒言便把班婕妤打入了冷宮。南北朝劉孝綽作詩《班婕妤怨》又點名“妾身似秋扇。”所以后世就用秋扇見絹比喻被棄之人。
由此可得,萬一不幸遇渣男慘遭分手,就在秋天送給他一把扇子,不動聲色地反擊他:你才是秋扇——在我這里沒用了。
——有待,人人可編輯的非遺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