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清水一點通 日更的第 203篇,希望能幫助到你。
今天,我們繼續聊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在混沌大學的演講,這一部分是小米手環。
眾所周知,小米手環是小米生態鏈的明星產品,第一年的出貨量就達到了1400萬只,因為相比較前面提過的充電寶、空氣凈化器、插線板等,好像小米是第一次捕捉到了一個時代的新產品,并把它做好的。
正是這個原因,很多創業者曾經找到劉德,兜售自己正在研發的新產品,都被劉德拒絕了,按照他自己的說法是:
智能手環并不是一個新產品,美國這個市場已經有了10年,只是小眾,小米是在爆發前進去收割了紅利。
那么小米又是怎么能在恰當的時候進場的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提前謀劃,等待勢能
按照劉德的說法,小米在12-13年就已經開始考慮研發智能穿戴設備了,那時候主要方向是智能手表。
大家應該有印象,那段時間三星等手機廠商先后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
可是,小米的團隊在調研相關情況后主動放棄了這個項目,原因居然是:
蘋果沒有做!
你沒看錯,不要激動,當時的蘋果就是這么霸氣!
因為蘋果沒有做,整個市場對這種小眾產品的認知度就不會有那么高,從而導致元器件廠家無法跟進,供應鏈成本無法控制。
小米認為,如果蘋果沒有做,單憑小米的力量是無法實現單獨教育市場的。
2、80%的80%
到了2014年,改變悄悄發生,一方面蘋果智能手表在這一年發布,另一方面智能手機市場已經成井噴式的表現。
這令智能穿戴成為了很多廠商看中的下一個風口。
那么,小米是怎么看待自己要推出的穿戴設備呢?
經過分析,小米認為智能手表功能復雜,價格昂貴,而功能相對簡單的智能手環市場大有可為。
現實是,當時的智能手環市場國產的要500-800元,進口的大概在800-1500元,這顯然不是一個大眾能夠接受的價格。
那么以小米的性價比基因,一定要降本,那么從哪開始降呢?功能!
當時的智能手環功能繁多,而小米手環1代最終只保留了4個功能:
記步、卡路里、睡眠、來電提醒
而原則就是大多數人的大多數需求,劉德總結為:
80%人的80%需求
而另當時小米團隊最為糾結的時鐘功能還是因為耗電和成本問題被舍棄了,等到1代成為爆款,供應鏈捋順了,成本得到了控制以后,該功能才得以增加。
3、解決粘性
智能手環最大的問題在于沒有粘性。
如果你沒有手機,可能一個小時都不適應;而沒有手環,你不帶也不會有什么不適。
這是全世界智能手環廠家共同面對的一個問題,小米雖然沒有提出根本性的解決策略,但是也做了一些嘗試。
比如,他們把手環做成了一個物理ID,可以在不輸密碼的情況下解鎖手機,這樣經常看手機的人就覺得很方便。
不要小看這樣的小改進,很多時候一兩個方便的功能就能彰顯產品的理念。
在這里面,劉德還插入了一個管理問題,那就是企業大了以后很有可能會產生部門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沖突。
他說很多小米做得已經很好、市場占有率很高的產品,還有很多其它廠商跟進,很不理智,原因就是大公司的某些部門為了爭取利益而采用各種辦法說服企業同意跟進,這一點特別值得警惕。
這就是創業者和打工者的區別,更容易從全局角度考慮,也更容易直面細節。
講干貨,上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