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說的這個事
你會覺得場景特熟
因為說的可能就是你哦
1
上個周末,幾個閨蜜約好帶娃去游樂場。
這個游樂場在市中心,大家步行也就大約十五分鐘的路程。天氣晴好,于是大家決定踏著初春的陽光,綠色出行——走路去。
下午3點,丁丁媽、姚姚媽、北北媽從各自的家中向著游樂場出發了。第一個到的是北北媽,她抱著北北這團肉球(3歲39斤),一路走去也是累成狗了。第二個到的是丁丁媽,她牽著丁丁的手使勁地往前趕,而這小家伙不走尋常路,又總是好奇的東張西望,這種“S”型路線實在快不了。兩位先到的媽媽“放飛”了孩子后,開始吐槽。
北北媽:這出一趟門真是夠嗆,北北出門是一步路都不肯走的,不抱他就哭。大家給他外號都取了兩,一個叫“不著地”,一個叫“落地哭。”
丁丁媽:我們家這個稍微好一點,可就是一放下去就愛磨蹭啊,這里瞅一眼,那里看一下,像蝸牛。而且我嚴重懷疑他爸播種時,腦神經模式里忘記編程走!直!線!
2
正說著,姚姚和他媽媽一路歡歌笑語著追跑著進入了她們的視線。
“你們咋這時候才來呀,我們都到了半個多小時了。”
“孩子走得慢呀,我必須隨著他的節奏。”姚姚媽輕描淡寫地說。
“什么?你還隨他的節奏,太陽都要下山了。 ”丁丁媽驚訝地說。
“你抱著他走不就快了嗎?“北北媽說。
“不行,我和媽媽出門前拉過勾,要自己走路去的。”姚姚嘟著小嘴一本正經地說。
兩位媽媽見他認真又可愛的模樣兒,忍不住想逗他一下,繼續追問:“那你怎么走得這么慢呀?”
姚姚被問住了,怵在那兒一臉懵圈,姚姚媽笑瞇瞇地幫他解圍:“因為我們在路上發現了許多小螞蟻。我們就停下來,觀察小螞蟻是怎樣把食物運回它們的家。我們今天的收獲非常多,姚姚很開心對不對?”
姚姚點點頭,小臉蛋上充滿了從容的滿足。
北北媽和丁丁媽相互望了一眼,似乎感覺錯過了什么。
3
孩子們到了游樂場,馬上啟動瘋狂模式。尤其是北北,這娃哪叫“不著地”啊,他興奮地跑來跑去,這會你如果要抱著他,不讓他落地,他保準是不落地我就哭。他媽媽拿著隔汗巾、水壺一路追著這個肉球跑,繼續累成狗。
而丁丁此時卻像被釘住了一樣,呆在玩沙區,專注地不厭其煩地把沙子倒進去、又倒出來、倒出來、又倒進去……在一旁的丁丁媽媽煩躁地走來走去:“老玩一個有什么意思?再玩這個就沒時間玩其他的項目了!”(因為游樂場是按門票收費,進去后所有項目都可以玩)只見丁丁媽不容分說,拉起孩子就走。丁丁還沒回過神來,已被擰走,她不停地掙扎回頭……我是風兒,你是沙,奈何我媽要帶我走天涯......丁丁的內心應該是崩潰的。
這樣催促乃至代勞的場景,對大多數父母來說并不陌生吧?“快點吃飯、快點做作業、快點穿鞋、快點走、快點快點……”這樣的話語感覺非常熟悉吧。我們為什么要這樣著急呢?是希望孩子按大人的想法和節奏做事?還是擔心孩子在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輸在起跑線上?
4
其實,大人與孩子的生活節奏是大不相同的。對孩子而言,最舒服、最順暢、最有利的就是順應自然和符合他那個年齡的生理節奏。靜靜地看螞蟻搬家、專注的反復玩一個游戲、磨磨蹭蹭地穿一只襪子......這些大人們認為無聊和無法忍受的事,正是滋養他們生命成長的過程。
還記得那首《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嗎?
上帝給我一個任務
叫我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太快,蝸牛已經盡力爬
為何每次總是那么一點點
我催它,我唬它,我責備它
......
爸爸媽媽:慢一點,請再慢一點,讓我這只小蝸牛牽著你們走,一起去體會人生這段美妙旅程中的風景。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