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一個朋友在微信上跟我抱怨說她最近好煩,跟著老公回到婆家。公公是個特別嘴碎的人,不光絮絮叨叨,而且脾氣暴躁,屬于一句話不對便直接開罵的那種。老公出去辦事,就她和公公呆在家里,一天到晚聽著公公數落他們不趕緊生小孩讓他在村里都抬不起頭來,還得陪著小心給公公做飯。
“你老公也不說啥?”
“能說啥?那是他爸,從小就那樣,習慣了。”
“那你不愛聽你可以出去呀!干嘛委屈自己呀!”
“可是,他畢竟是長輩,你不能留他一人吧,是不不太禮貌?”
“那要不你就說出來,說你不愛聽他講這些?”
朋友簡直快要嚇死了:“那怎么行?”
我吐吐舌頭:暈死了!你什么都要替別人考慮,唯獨不考慮你自己,那你受委屈也就是活該。
在生活中,這種人其實并不在少數。因為“天下無不是的父母”,所以不管父母做了什么讓我們傷心的事,我們都應該忍受;因為夫妻之間總會產生矛盾,我不想跟你吵架,所以即使對方做了一些讓我們難受的事,我們依然應該忍受;還有一些老年人,心疼著子女,覺得他們現在競爭激烈,社會壓力大,所以即使子女對自己發脾氣,他們還是體諒地忍受。
其實,這些現象都來源于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東方文化的傳統講求的是內斂,講究的是“喜怒不形于色”。于是,我們從小被灌輸了這樣的觀念:我們只能擁有正面的情緒,而所有的任何負面情緒都是不對的,不好的,是我們必須要盡量避免的。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人們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好像有一天早上我快要出門的時候,發現下雨了,于是就去柜子里找一雙靴子。因為剛好前幾天我媽收拾了柜子,我找了好久都沒找到。本來著急著上班,又找不到東西,自然就有了情緒,手里的動作便大了些。一旁打坐的父親立馬便開口了:“明明你自己找不到東西,憑什么發脾氣?”我一句話頂回去:“我又沒針對你。”“我在這坐著,我覺得你就是針對我的。”我看他一眼,不再說話。他接著說:“你如果不想我來,我立馬就回家……”
你看,在我的父親眼中,我是不該有負面情緒的,不管是因為什么原因。我相信這樣的事不會只是發生在我一個人身上。據我所知,有很多朋友如我一樣,因為情緒被限制,被壓抑,然后就慢慢學會了用同樣的觀點去要求身邊的人:你不能有負面情緒!只要你有負面情緒了,就會被我作出一番別樣的解讀和放大。
人際關系的矛盾,很多時候就是源于此。
比如一個女孩要男友陪她去逛街,男友答應了。女孩高高興興地試衣服,問男友好不好看。男友心里正想著明天與客戶的一個合同簽署,難免有些心不在焉。女孩立馬就不高興了:你是不是不想陪我?你是不是不喜歡我了?
仔細分析一下,這本質上來源于我們思維的“錯位等同”,就是不管實際的原因,只是簡單地把別人的負面情緒看做是針對自己的。
現在有越來越多的書在不斷教導我們要去跟負面情緒作斗爭,可實際上,負面情緒和正面情緒在一起,才構成了我們完整的情緒列表。單純地只想要一個方面,恐怕是不太現實的,就好像這世上能夠一生之中都沒有產生過一次負面情緒的人恐怕寥寥無幾。
當然,負面情緒過多肯定是一種問題。但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首先一定是正視它的存在,接受負面情緒是我們情緒的一種,是正常的。
我接觸了一些學佛的師兄,他們都迫切地想要改變自己身上一些負面的東西,但往往事與愿違。為什么?因為他們總在自責。今天開始學佛了,明天就開始用佛的標準要求自己,沒有任何負面情緒,只剩下寂靜歡喜。可能嗎?如同任何事情一樣,改掉負面情緒一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甚至在這個過程中還會有反復。佛家把這個改變的過程稱作修行。
生活中總會有各種各樣的事會輕而易舉引起我們的情緒反應,心理學上將這稱之為我們內心的坑洞。填滿坑洞的過程,需要我們正視自己的情緒,接受自己這種負面情緒的存在,然后才能去療愈。
這世上唯一急不得的事情,就是成長。對待生命,我們要有耐心。改變需要時間,在這個過程里,你也可以有負面情緒。
無戒日更挑戰營第8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