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人讀書讀得越多,就越能看遍世間冷暖,就越能看淡生活中的困難。
? ? 在午后安靜的小院,生活日益平淡,難免心中郁塞。而每當此時,我便會沏一壺香茗,靜心慕讀《曾國藩全集》。
? ? 這是一本研究曾國藩的專著,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我一個人捧著一本書,細細品味,觸動甚深,似乎忘記了我自己。在這里,我對曾國藩這個偉大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認識,他為官清廉簡樸又敢與任事,剛正不阿……即為廉官又是能員,從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國家的未來,看到了一種鐵的品質,它激勵我要恪守自己的信念,無論在什么時候也不能夠改。從他的身上我學到如果在這個復雜的社會的關系中如何去處理好與上級,與同事,與下級,與家人的關系……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后一位圣賢大儒,一生遭遇了五次重大挫折,他所在的時代是中國最黑暗的晚清,官場腐敗,軍隊渙散,他“赤地立新”建立湘軍,挽大廈于將傾。
? ? 他立下最遠大的志向,用最嚴格的“日課”審慎自己的言行,拜相封疆,手握大權卻絕不把一分軍費貼補家用。
他知人善用,“立人”,“達人”,對幾乎所有晚清名臣都有知遇之恩,師授之恩,舉薦之恩。
? ? 他“和光同塵”,應酬周到,理解并遵從官場的潛規則和明規則,他不做無用的“清官”,剛柔并濟,無堅不摧。
? ? ? 他窮盡一生“外在立身,內在立心”,經歷了從理想主義到經驗主義的痛苦轉變,最終成就內圣外王的理想。
? ? 他無書不讀,包羅萬象,開闊豁達,知“天命不可違”卻“明知不可而為之”,傾盡全力只手擎天,然而最終一腔心血盡數東流,晚清帝國不可挽回地沉滅在歷史洪流中。
? ? 這就是曾國藩,并非天才,受盡困厄,大徹大悟。他當然有他的局限,然而那不是他一個人的局限,那是一個歷史朝代的局限,所以只有懷著“理解之同情”來重讀歷史,這樣的歷史才有溫度才有意義。
在別人的眼里曾國藩也許是個固執頑固的人,在當時那個時代背景下,為官就是為了發財,光宗耀祖,而曾國藩卻天天吃豆腐,腌菜,身為朝廷二品大員還要依靠借錢生活,還有賣字畫來維持這個龐大家庭的生計。在那種社會中,饑荒,天災,……中國內憂外患,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請政府腐敗,無能,誰都在為自己,想為自己謀求利益,宮廷的權利的爭斗。滿族對漢人的歧視,漢官在朝廷中也受到滿人的排擠。誰都想向上爬,唯有曾國藩他沒有去巴解誰,自己走自己的路,讓其它的人去說。在處理滿官欺壓,魚肉百姓時,他毫不給情面,鐵面無私,冒著自己的頂戴和頭顱,果斷、公正地處理好每件案子。他一個人身兼數職,整天忙與公務,大小的事物都要經過他一個人的手,但是他還是做到那么的游刃有余。
曾國藩是清朝罕見,歷代罕見的人,他出淤泥而不染,京城時常都有應酬,為了省錢,他卻謝絕參加任何的宴會,為了省錢,雖然是大官,但是沒有坐二品大官坐的轎子。他為了大清朝,他多年沒和母親和妻子兒女見面,對待下人從來沒有看低他們,對待朋友有情有義,在他送別恩師的時候最能夠體現他的這種的情義了。他一心向著國家,大公無私!在曾國藩我們能夠學到很多的東西,特別是他那種對真理的追求,和對自己的嚴格的要求。
他對自己的人生價值相當明確,讀書遍布其終生,讀書之勤,古今少有,這種精神正好激勵著我們以讀書為高尚之舉,以讀書為興家之道,這或許是每一個讀曾國藩的年輕人最有收獲和最有價值的東西,要是每個人都能夠用曾國藩的價值觀引導自己的前進之路,能夠用曾國藩的勤奮之舉引領自己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能夠用曾國藩的用人之道豐富自己,那我們的思想和行動都將得到無法衡量的提高。
曾國藩沒有為子女留下金錢,卻選擇了為子女見了輝煌的藏書閣,留下大量書籍和他躋身圣賢的心得體悟,只要能用心習讀,一本《曾國藩家書》就是他留給子女最好的饋贈。
孩子要窮養還是富養,這是一個被討論過很多次的話題,其實“富”不僅僅是物質,也是“豐富”,開闊內心,增長見識,提高學問。同樣,“窮”也不是壓抑,而是培養同理心,不嫌貧愛富,不眼高手低。
梁文道曾經說過:“讀書到了最后,是為了讓我們更寬容地去理解這個世界有多復雜 ”,嚴歌苓也曾說過:“美化靈魂有不少途徑,但我想,閱讀是其中易走的,不昂貴的,不須求助他人的捷徑”。
這個世界變化很快,我們需要一直保持的,是閱讀的熱情和閱讀的能力,因為這是我們打開全新世界的鑰匙,也是我們以不變應萬變的處世之道。
? ? 他的慎獨精神值得借鑒。他數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寫日記,為我們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日記中,他不斷地反省自我每天的得失成敗。如果有做得不好的地方,他不惜痛責自己,并在今后有意識地加以改正。數年下來,成就了一個人格完整、立身修德堪稱楷模的曾國藩。也就不難理解為什么現在有如此多的人研究曾國藩、崇拜曾國藩了。
? ? 凡事皆貴專令人敬佩。 求師不專,則受益也不入;求友不專,則博愛而不親。面對西方的堅船利炮,清政府手足無措,不是所以然。曾國藩在致吳大廷信中指出自己的觀點“凡事患在不為,不患不能……心愈用則愈靈,技愈推則愈巧。要在專精,非其才力聰明果遠于中國。”意思就是不做事就會有憂患,沒有憂患就不作為。大腦越用就越靈活,技藝越練就越精湛。曾國藩就奏請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學,這一舉動對中國的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曾國藩深深的懂得只有靠自己的力量才能夠挽救中國,只有自己的技術精湛才能超越他人。任何事情要在“精”“專”上下功夫,功夫自然成,我們做事也應該像曾國藩那樣精益求精,才能成功。
做人低調,做事高調是曾國藩的人生寫照。少年的曾國藩就顯現出非凡的謙讓之舉,他和同窗好友讀書時,把好的位置讓給別人,把他人休息的時間作為自己苦讀的時間,后來中了舉人以后,更加謙和有佳,從不炫耀自己的才能。
? ? 從現代人的價值觀看來他是一種懦弱,是一種無能的體現,身為高官卻不將自己放在高居之處,俯視他人,有點與身份不相符,故弄高雅,然而正是曾國藩品性卻體現出一種超俗的恢弘的氣度、平和的外表、遭遇鄙棄不暴跳如雷的自我保護的大智慧,低調是一種高的境界,是一種智慧,一種高明的處世之道。
樂至則無憂,禮至則不爭。
曾國藩做京官時,十年七遷,官至二品,建立湘軍,戎馬生涯,除最初幾次失誤,基本上沒有大的挫敗,然而他依然經歷了落榜、被皇帝斥責,被同僚排擠,被剝奪軍權,被朋友出賣和誤會……
沒有一帆風順的人生,暴擊才是生活的常態。
“受不得窮,立不得品,受不得屈,做不得事。”
“盤根錯節,可以驗我之才;波流風靡,可以驗我之操;艱難險阻,可以驗我之思;震撼折衡,可以驗我之力;含垢忍辱,可以驗我之節。”
這當然不是說挫折打擊本身有什么值得歡欣鼓舞的,但是能把每一次跌到看作是再一次起跑的機會,這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素養。
就像村上春樹所說:“人生那么長,那些一城一池的得失,和你真正想去的遠方相比,實在算不了什么。”
老實說,我覺得假如不吃苦頭就能蒙混過關,當然是不吃更好。不過,假如您此時此刻剛好陷入了困境,正飽受折磨,那么我很想告訴您:“盡管眼下十分艱難,可日后這段經歷說不定就會開花結果。也不知道這話能否成為慰藉,不過請您這樣換位思考、奮力前行。”
我想把這個叫做苦難的哲學,既然我們都無法逃避,那就勇敢面對吧。
曾國藩在面對挫折的時候沒有抱怨,他選擇的是這樣改變自己改變困境。曾國藩的人生哲學里有兩個字尤為重要:“勤”,“恒”。
他立下遠大志向,用一絲不茍的“日課”,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的對自己進行近乎苛刻的審核,他幾十年如一日,沒有退讓,沒有放棄,即使晚年相信天命之說,他也對青年人說到:“志之所向,金石為開,誰能御之?”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無恒者,見異思遷也,欲求長進難矣。”
“ 百種弊病,皆從懶生,懶則弛緩,弛緩則治人不嚴,而趣功不敏,一處遲則百處懈矣。”
所謂“恒”,就是“堅持”,這個字可以讓平凡的生命閃出光來。在攻打太平天國的時候,他和胞弟其上陣,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有的將士氣餒了,不知道這樣攻破太平天國的城池,抱怨聲在湘軍中蔓延。曾國荃也憂郁成疾,此時的曾國藩多次給曾國荃寫信鼓勵他,他寫道“功名之際,終之始難,消長之機,盈之必缺”,使得曾國荃振奮精神上下同心攻克了南京城。
? ? 有困難時候,是一件好事情,它正是鍛煉我們的意志、品質的時候,不要抱怨,勇敢的面對,用積極的思想去面對,用積極的行動去解決,才是正道。
? ? 守篤實,戒機巧,守強毅,戒剛愎。 曾國藩面對自強與逞強,是這樣說的“古語云自勝之謂強。曰強制,曰強恕,曰強為善,皆自勝之義也。”一個人自強體現在一種強毅之氣,逞強卻是一種剛愎自用的強,自強是自信、宏大、柔韌的堅強,逞強是虛張聲勢、浮躁、懦弱的強。工作中有的人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給人的是一種自強,而有的人投機取巧、故弄玄虛、見利忘義給人就是一種逞強,逞強的人心中充滿了狐疑、猜疑生怕他人揭穿自己的“強大”;逞強的人生怕他人說自己不行,極力掩飾自我的空虛,自然就給自強的人帶來麻煩,這種人格的弱點和缺陷是不完整的表現,要改變就需要從自我修養方面歷練自己。
曾國藩一生接人待物以誠為本,以拙為用。他一生要求自己“不說大話,不求虛名”,做事“情愿人占我的便益,斷不肯我占人的便益”。
正是因為這種質樸的為人處世方式,曾國藩一生朋友極多,麾下謀士如云,猛將如雨,指揮如意,得道多助。
左宗棠在瑜亮情緒的促使下,一生不服曾國藩,始則挖苦打擊,終則以怨報德,曾國藩卻終生未還一手。
李鴻章作為他的弟子,也時常和他耍心眼,逞私心。曾國藩卻因為愛李之才,始終不改對李鴻章的關心、愛護、包容、提攜。李鴻章因此終生感激涕零,到晚年更開口不離“我老師”三個字。
曾國藩不懂什么“技巧”,什么“捷徑”,只知道一條道走到黑,不撞南墻不回頭。這種“笨拙”的學習方式,在他身上培養起超乎常人的勤奮、吃苦、踏實精神。
“以勤為本,以誠輔之。勤則雖柔必強,雖愚必明。誠則金石可穿,鬼神可格。”
? ? 曾國藩用自己的經歷真正意義上踐行了儒家幾千年來倡導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曾國藩身上的眾多優點都是值得我們好好學習和借鑒的。
當然,曾國藩值得學習的地方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曾國藩值得我深思的轉折有二,一為事業成功后的轉變;二為行將離世的轉變。也可以說成是,首先為為人處世的行動上轉變,此借助于老莊,次為精神思想上的蛻變,此借助于帝王霸業之術,變稱可為經世濟民之法。曾國藩以挺經律己,終于取得巨大成功,使自己的事業走向了人生的頂峰,本應該世人稱賢,但是卻遭到朝廷其他官員的非議,使其徒生變故,處于驚險之中,只能自減羽翼借故歸隱,雖迎合了古語中”福禍相依“道理,但更是道明了用何思路處世的含義,儒家經世之論畢竟被老莊無為而替換,此乃人生的一大精練,然若無年齡和時世的熏陶,何能為此?上善若水、大智若愚,好說卻難做也!
? “時未可為,則圣哲亦終無成,時可為,則事半而功倍也,皆天也。”
曾國藩的世界觀基本建立在朱熹的基礎上。接受了朱熹的風水理論,他相信鬼神,也講究風水。在京官生涯中,風水吉兇方面的考慮是他其中幾次搬家的重要原因。之后湘軍在三河戰役中遭遇慘敗,悍將李續賓部被全殲,曾國藩的弟弟曾國華也橫死于亂軍之中,曾國藩才恍然大悟此“敗”字何指。這件事使曾國藩相信,冥冥之中,“風水”之上,有更神秘、更有力的“天命”存在。
? ? 從經歷咸豐七年被皇帝罷黜回家的大挫折和咸豐八年曾國華之喪以后,“天命”二字開始出現在曾國藩的詞典中。
他翻閱歷史,古人形形色色的命運給了他無數的感慨。很多時候,人的努力和收獲是不成比例的,包括他自己,一生也有太多想不到。
二十八歲之前,他考秀才考了七次才成功,考進士也落榜兩次。二十八歲之后,他中進士點翰林,十年七遷,躍升十級,三十多歲就成了二品大員。
當年的同學里,比他聰明俊秀的不在少數,仕途成績如此出色,難道僅僅是自己的主觀奮斗,而沒有上天的安排嗎?
? ? 在太平軍攻入湖南前,他從來沒有想到這輩子還會領兵打仗,并且成了中國歷史上最大一次農民起義戰爭中另一方的第一主角。生死有命,富貴在天,這八個字在戰爭中讓人體會得最深。
? ? 曾國藩恍然發覺,人生不過是一股水流,流到哪里完全是由地形決定。
? ? 曾國藩悟到,人力其實是很弱小的,把心胸放大到宇宙世界層面,人間小小榮辱風波不值一提,于是不再像以前那樣一味執著功名。
對于自己一生功業,曾國藩以“運氣”總結之,他越來越認同,環境和時機遠比人的努力重要,再頑強的意志,也沖不破某種客觀限制,這一悲愴的宣告,實際上是曾國藩晚年悲觀心理的一種體現。
他用盡一生精力換來的“同治中興”不過是一片虛假繁榮,他遵循圣人之道一絲不茍地苦學苦修,卻并沒有達到“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理想。
他眼看著神州不斷陸沉,卻無能為力,晚清朝廷上下一如既往的昏聵混亂,時世滄桑人心難復。
然而,即使如此深信天命,曾國藩一生卻很少當眾談論這個話題。因為他篤信,雖然天命決定一切,但是圣人們還是要自欺欺人地提倡人定勝天, “志之所向,金石為開”,就是他晚年用來勉勵年輕人的。
“天道忌巧,謙退不爭,不伎不求”,這就是晚年曾國藩的世界觀,以天命說為本,信風水敬鬼神,但是不再執著,很多事都無可無不可。
曾國藩精通相術。晚年曾國藩每接見生人,有一個特殊的習慣:先不說話,而是盯著客人,從上到下看上幾分鐘。
曾國藩一生對《易經》十分重視,用力至勤,至少五次通讀《易經》。他從這部古老的經典中不但讀出了辯證法,讀出了大量為人處世的道理,也學會了算卦。
曾國藩請人算過卦。他自己也會算卦。每當軍事進退兩難之際,他常用算卦來推測吉兇。
曾國藩與中國神秘文化的關系也說明,曾國藩窮盡了他所能接觸到的一切精神資源。
神秘文化一方面告訴他命由前定,另一方面又啟示他宇宙的規律可以索解,人的命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由自己把握。
同時, “命運”之說,對他開拓胸襟、看淡功利,在極度困難痛苦之際的超拔穿越,更是起了巨大的作用。
如果沒有自己一生的復雜歷練,曾國藩坐在書齋中讀一輩子《易經》,也不會有什么所得。
曾國藩借《易經》經典名句“盈虛消息之理”,得出了“一分為二”的觀點,謙虛謹慎,自強不息。
“人生有可為之事,也有不可為之事。可為之事,當盡力為之,此謂盡性;不可為之事,當盡心從之,此謂知命。”
? ? 觀當前之時世莫過于此,出事業、人生、朋友、理想之俗務,當以才能為建功立業之手段,以柔善為盤桓守成之方法,方可略有小成,為我等之大戒也。每歲增過天命眾人士,回首往事,或成功,或失敗,或痛苦,或歡樂常有感慨,悔人生不能復古重來,由衷之言脫口而出,人均不能免俗,只不過因人而異,皆由環境地位不同而不同罷了,一代大儒尚且如此,何況我等凡夫俗子呼!此為人生之撼事也,也是上天因歲增而給人們所帶來的快樂之一吧,如能參悟朝起而聞暮鼓之人,早已跳出三界紅塵之外了。
讀滌生之生平,境界難以攀越,但遇事多思之界、處驚不變之境、日常勤筆之法,皆是我等學而習之。嗚呼!樂哉!此實乃靜心修習之良法也!
“歷史,就是人類的記憶,民族的記憶,國家的記憶。無論是壯美的樂章,還是苦吟的悲歡,在那里的就在那里,與日月同在,不容遺忘。”
“一個人值不值錢,就看他的原則值不值錢。一個人偉不偉大,就看他對原則的堅持是否執著。漫漫歷史長河,成王敗寇,帝王將相,什么是一直值得我們仰望的地方,這就是!”
沒有哪個歷史人物是可以獨立或者脫離當時的歷史情境而存在的,所以我們需要以一種“理解之同情”的態度,去重面歷史文化。
這是我愛讀歷史的原因,希望你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