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個意外的開始,帶給我意外的感受,我以為的,和你以為的,本該一樣,卻不曾想,遇見以后才知道一切都只是我以為,或許一切也只是你以為。
西藏,一個我只會去一次的地方,如果你問我該不該去,我依舊會說,去吧!只有去過,你自己才會懂得!
西藏,并沒有你想的那么美
02
我是個很拖延的人。
很多時候,身邊的人都嫌棄我做事兒沒什么效率,太過于拖拉,自己也吃過不少這方面的虧,有幾次,對確實是有好幾次都是因為拖拉,差點沒趕上火車。但是真的不知道該怎么解決,也許是性格使然,太過于隨意,不想給自己約束感,于是便隨隨便便的這樣由著性子拖到了現在。
可能你會很奇怪,為什么開篇說自己干什么,不是應該聊聊西藏嗎?當然是因為這之間是有這必然的聯系的!
西藏,我想會有很多人渴望去那里看一看,它是許多人心中神圣的地方,認為它應該是中國境內乃至亞洲范圍內最純粹最干凈的地方了吧,我同樣是這樣認為的,從我初中的時候邊想象著自己有一天要去西藏看看,沒有什么特殊原因,就是想去看看,想去最高的地方看看。
初中畢業時,對自己說,高中畢業的時候去看看吧,高中畢業后,又拖到了大學,就因為這樣拖著,一直等,一直等,結果到了大一結束是依舊沒能實施這個計劃,拖著拖著,拖到了大二畢業,當自己都漸漸忘卻了這個想法的時候,恰巧一個同學和我說準備暑假去西藏看看,而我本就是隨意為之的人,恰好又激起了多年來心里的心愿,果斷和他搭伴買了票,一起去夢寐以求的拉薩了。
03
火車,選擇了最便宜的入藏方式。
入藏的火車只走兩條路,一條青藏線,一條川藏線。當時我們是從鄭州趕往拉薩,只有兩列車可以選。而且值得一提的是拉薩的火車分單雙日行駛,有些火車必須隔一天才會發車。
火車被推薦為比較安全的方式,海拔變化不是很大,不容易產生高原反應,而事實確實是我們沒有發生高原反應(選坐火車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沒錢。)
坐了接近24小時的硬座下了火車,不單單是身體上的腰酸背痛,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不愉快。以至于下了火車到了賓館的我們都傾向于不再出門,覺得每走一步都是累的,而且當天不合時宜的下起了雨。
淋濕了衣衫,也淋濕了心情,初到拉薩的感覺,坦白說,是一種不和諧,覺得自己不接受它,它也不歡迎我,而就是這樣沖突的二者遇到了一起。
04
我去了大昭寺,轉了布達拉,看了噴泉,也吃了藏面糌粑喝了酥油茶,可我依舊不得不說,我不喜歡。
喜歡當地的風景,天空自然藍,很久未見過藍色天空的我,都認為它藍的不自然,水是清的,清澈見底不適合形容拉薩的水,應該用清冽這個詞,一條淺淺的小細流沿著山邊流過,不斷地沖刷這山上的沙礫也不斷地被沙礫洗濯,日復一日,沙礫變得圓滑,細流也愈加清澈,他們都來自高山,帶著高山雪的潔凈和干涼,慢慢地,慢慢地流了下來。
這種感受是其它地方不曾給過我的,這樣的天,這樣的云,這樣的山,這樣的水,都是只有西藏才有的產物,你不會在別處見到,自然別處也不會有。
05
即使是這樣,是那樣無法言說的美,如果你讓我評價西藏,我依舊會說,不喜歡。
如果你問我為什么,我會回答,不知道。我只是恰好向往過,渴望過,于是來過,失望過。
對于西藏,我是喜歡,只不過是曾經喜歡。似乎很多東西未得到以前,我們總是趨之若鶩,而本身擁有的卻有恃無恐。這個道理不是我一個人懂,同樣這樣的事兒也不是我一個人在做。不論多么苦,多么累,就是拼命折騰,非要跑出去看看不可。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本說出了很多人的詩和遠方,如今也成了爛梗。我想去西藏看看,確實我也做到了,只不過不巧的是,沒看到自己想看的世界。
06
坦言說,我喜歡西藏,那是在我夢里,夢里,它很完美。
大學里有個老師,雖說教的是理工科,卻總喜歡給我們講故事,說他們上學的時候沒有什么條件可以說走就走,也不能想去什么地方可以在網上搜搜,完全是憑借著想象,用了一個詞,叫做“神游”,神游到哪個地方,想象著應該是什么樣子,會遇到什么樣的風景……
未去西藏之前我也一樣,想著,盼著,夢著……總之一切我能想到的都是美好!熱情的藏族人民,好客的風土人情,純潔的高原山峰,飛翔的雪域雄鷹……
可惜,這一切我都不曾遇到,川渝小吃是我見到的主流,游客的數量也是遠遠大于當地人,牦牛肉干,青稞酒,酥油茶……滿滿的商業化……我想不是他們改變了原有的環境,而是我們影響了他們的生存,未發一言便走進他們生活的我們,讓他們失去了原有的寧靜。
07
西藏,沒有你想象的那么美,如果你和我一樣,以為它應該純粹,那很抱歉,它不再是你以為。
每天早晨天還未亮,就會有成群的朝圣者匯集在大昭寺的門前,進行朝拜,(聽旅館的朋友說,很多時候,有的朝圣者在凌晨就已經開始了)所謂朝拜便是長跪,就像《岡仁波齊》里的那樣,這些朝圣者有老人,中年人,也不乏有小孩在其中,從早上太陽未升起開始,卻不知會何時結束,一直重復同樣的動作,說著他們自己懂得的語言,很多人稱之為信仰,說實話我不懂,我的理解,這更像是習慣,就像是吃飯喝水,早已經融入到他們的血液里,每天都會吃飯,同樣,每天也都會朝拜。
哲蚌寺相比與大昭寺,是個更清凈的地方,依山而建,位于半山腰,每年西藏重要的節日“雪頓節”也稱“酸奶節”都會再次舉行,在山間有一副巨大的唐卡,如果說你不喜歡人群,不愿意在哪里都是人來人往,這兒將是一個給心靈放假的地方。這里每天也會有很多當地人來此朝拜,這張圖便是拍的一個當地老人,雖然年過半百,依舊自己親力親為,爬上山,走進寺門,一尊一尊佛像朝拜。
我不明白為什么這兒的人都會這樣做,也許是因為我不懂,所以我不喜歡。
瑪吉阿米似乎成了西藏拉薩的一個標志性建筑了,就像布達拉宮一樣,每個來拉薩的人,都不想錯過去瑪吉阿米的機會,所以每次這家店都會是人滿為患,即使是雨天,依舊會看到有不少人在瑪吉阿米門前等候。
相傳這是倉央嘉措和他喜歡的姑娘幽會的地方,不知多少人看過《佛說》,也不知多少人因為它而來到瑪吉阿米,曾經的倉央嘉措已經不在,在的只是來了又去的一個個過客。
我不喜歡西藏,不喜歡瑪吉阿米,如果你問我為什么,我會說,我不知道。那許久以前的悲傷,我又怎會知曉,倉央嘉措,瑪吉阿米,是悲是喜,又該怎么訴說?
這張照片拍于八廓街,是拉薩比較繁華的地方了!又叫做老城區。很多時候風景和拍照技術沒有什么關系,風景若好,怎么拍都好看。
每次看到這張圖總覺得不像真的,那樣白的云,襯著那么藍的的天,云低的都像壓到了房頂。而恰巧經過了一行當地朝圣的老人,手拿轉經筒,衣著也十分講究。很慶幸自己拍到了這張照片。
老城區安保很嚴,當時我的身份證過期,旅店便不允許入住了,所有入住的人員信息一律透明,而且派出所民警態度一度惡劣,于是我便被趕到了比較遠的地方,而我也知道了,西藏并沒有看起來的那么太平。看似安寧,實則波濤洶涌。
這也是西藏不美好的原因,所以我不喜歡它,不喜歡它的表面安靜。
這是在布達拉宮對面的一個寺廟,查拉魯普石窟旁邊的墻壁上堆積的唐卡,一般的唐卡繪制在特殊的布料上,而有些也會畫在石頭上,這些是一個在此工作的老工匠制作的,當時和他打招呼也沒有回應,可能是聽不懂漢語吧!滿滿的一排都是這樣的作品,這還只是一部分,根據介紹,這應該是紀念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旁邊便是松贊干布的寺廟。
我喜歡這樣的陽光,透過葉子射下來,連同陰影,風一吹,便會散開,成為星星點點的小斑點,很是漂亮。可我不明白,為什么會是這樣的手藝人,每天不求回報,不知疲倦地刻著,畫著,為了什么,我不懂,所以我不喜歡。
本地人總會習慣吃飯時去當地的面館,點上一份藏面,要上一壺酥油茶或者甜茶,邊品邊吃,邊吃邊聊。好奇的我們也要上了一份,藏面,就是平時的面條,但吃起來會更勁道,加上幾片蔥花,幾碎丁牛肉,便是這藏面了,而酥油茶或甜茶更像是我們平時喝的奶茶,味道相差無幾,價格也很便宜,記得當時是五塊錢一份藏面,茶這是按多少來分,一般小份便夠自己喝了!
這樣的生活似乎也還不錯,曬曬太陽,品品茶,吃吃睡睡,很是愜意。可我卻不喜歡,不喜歡他們這樣的生活態度,每家藏面館都是擦不干凈的桌子和揮之不去的蒼蠅,而當地人不以為然,他們的衣服總覺得透著亮,那種被油沾染過的樣子,似乎每個人的衣服都穿了好久。
也許這是習慣,但我不喜歡,我眼中的它并不會是這個樣子。
我說不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或許是一種失落感,它和我心中的西藏有所差距,再或許它本來就是這樣,只不過是我自己還停留在自己的想象中罷了!
如果給我問我喜不喜歡,我想是喜歡吧,是原本就喜歡的喜歡。或許正是應了那句話,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吧,是自己抱有太多的幻想,才會引發這樣的失落。
它本來就很美,不會因為你喜歡而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你不喜歡就有所褪色。看景的人看的是心情,心情有陰有晴,所見的景也就有好有壞,而景歷經一代代人,依舊不忘初心。
我想,你是美的,只不過并沒有我想的那么美好罷了。如果非要問我喜不喜歡你,我想我會說喜歡,原本就喜歡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