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心理學家推測,現場有大量其他旁觀者在場時,旁觀者對緊急情況伸出援手的可能性最低,原因至少有兩個。第一個原因很淺顯,周圍有其他可以幫忙的人,單個人要承擔的責任就減少了,“說不定其他人會幫忙或打電話,說不定其他所有人已經這么干了。”因為人人都想著會有別人幫忙(或者別人已經幫了忙),結果人人都沒幫忙。第二個原因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更有意思,它建立在社會認同原理之上,并涉及到多元無知效應。很多時候,緊急情況看起來并不會顯得十分緊急。倒在小巷子里的男人,是心臟病發作了,還是只是喝醉了酒?隔壁的喧鬧是需要報警的暴力打斗,還只是夫妻倆在吵吵鬧鬧,外人干涉不必要也不恰當?到底是怎么回事?碰到這種不確定的情況,人很自然地就會根據周圍其他人的行動來加以判斷,我們可以根據其他目擊者的反應方式,得知事情到底夠不夠緊急。
一般來說,在我們自己不確定、情況不明或者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時,我們最可能覺得別人的行為是正確的。
可我們很容易忘記,其他旁觀該事件的人恐怕也正在尋找社會證據。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喜歡顯出一副鎮定自若、從容不迫的樣子,我們可能只是暗中瞟著周圍的人,不動聲色地尋找證據。這樣一來,在每個人眼里,其他的人全都是鎮定自若的,沒打算采取什么行動。于是,在社會認同原理的作用下,人們覺得這起事件沒什么緊急的。根據拉坦那和達利的說法,這就是所謂的“多元無知”狀態,“每個人都得出判斷:既然沒人在乎,那就應該沒什么問題。與此同時,危險也有可能累積到這樣一個程度:某一個體不受看似平靜的其他人所影響,采取了行動”。
根據我們已經看到過的研究結果,我的建議是從人群中找出一個人來,盯著他,直接指著他說:你,穿藍夾克的那位先生,我需要幫助,請叫救護車來。這樣一句話,就消除了一些可能阻礙或拖延救助不確定性,你把穿藍夾克的先生放在了救助者的位置上,他現在應該明白,緊急救助是必要的;他也應當理解,負責提供救助的不是別人,而正是他本人;最后,他還應該很清楚自己應如何救助。
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緊急救助的時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減少不確定性,讓周圍人注意到你的狀況,搞清楚自己的責任。盡可能精確地說明你需要什么樣的幫助,而不要旁觀者自己判斷,因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會認同原理以及由此產生的多元無知效應很可能會使他們認為你的情況并不緊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