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某天,家里兩幼兒園孩子正玩手機游戲,一小學小朋友在走廊拍球。我勸幼兒園小朋友說:不要玩游戲了,與哥哥去拍球。
兩小屁頭都沒抬繼續游戲,小學小朋友進來觀看,兩小屁話欺負哥哥不許看。哥哥突然說:我拍球去,你們玩游戲,沒文化真可怕。
聽到這句“沒文化真可怕”,心中有那么一絲震驚,驚嘆于一個小學二三年級的小朋友竟然會說這話,也非常佩服他媽媽的教育。
震驚之余,現學現用“拿來”了這句話勸仔仔上學。
因之前有“大樹底下好乘涼”,“浪費糧食可恥”做鋪墊,于是順口溜似地念給孩子說:浪費糧食可恥,沒有文化可怕!孩子也撿地很快。再加上時不時地考考他。“浪費糧食怎么樣?” “可恥!” “沒有文化怎么樣?”“可怕!”
“媽媽,沒有文化怎么可怕? 什么是文化?”孩子這一問,把我給問住了。
(二)
什么是文化呢?沒有文化又怎么可怕呢?
先看張圖片樂一樂:這年頭,說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現在看來,我滴媽呀,做人都不讓了呀。呵呵
言歸正傳,面對一個幼兒園小屁孩,只能淺顯地解說(其實說白了,自己也不知道啥是文化呀。先過了這一關再說吧。)
“ 沒有文化呀,就不識字,本來是瓶老鼠藥結果當成可樂喝掉就死了。”
“ ?沒有文化呀,就不會看導航,本來要去美國卻飛到廣東來了。”
基于,前不久剛看了施老鼠藥的骷髏標識,再加對車的熱愛,我邊胡編亂造邊夸張地解說,逗得孩子哈哈大笑,常常 要求要同樣的動作語調,不遺漏一個細節地再講一遍,再講一遍。
孩子上鉤之后,我又開始自己的忽悠功能了。
“ 所以呢,為了有文化就要一步一步來,第一步是上幼兒園,第二部是上小學,就像上次我們看哥哥姐姐畢業要去小學一樣。第三步是初中,第四步是高中,第五步是大學,第六步是研究生,第七步......”
“幼兒園會教我們看字嗎?會教我們看導航嗎?”
“會呀,幼兒園會教我們很多東西。那我們要不要去幼兒園呢?”
“那好吧.....” 雖然還是有點不情愿,終歸是開始有點松口的跡象呀。
往后,我時常會像復讀機一樣念叨上:
“浪費糧食可恥,沒有文化可怕”!
(三)
到底,什么才是“文化”,什么才叫“文化人”捏?
不懂問度娘,竟然找到一張經過調查評出的英國人眼中文化人“標配”素質排行榜。
看了上面這40類,大概錯亂順序分類歸結一下,就是下計9大類。
一 懂藝術:有鑒賞能力,投身藝術場所,收集藝術物品,熏陶藝術氣息
1、去劇院
3、參觀所在地的文化古跡
19、逛古玩市場
31、參觀音樂節
2、具備書畫鑒賞能力
4、欣賞古典音樂
9、能讀懂樂譜
32、收集黑膠唱片
5、看芭蕾
8、看紀錄片
23、看古董鑒別類節目
二 懂生活:對食材食譜有研究,講究原汁原味食材,不將就生活
6、知道什么酒配什么菜
20、對肉類烹調有研究
17、對奶酪有研究
28、喝“適宜的”咖啡,拒絕速溶
26、逛農產品直銷店
30、自己租地種蔬果吃
34、只吃本地產食品
38、喝花草茶
16、舉辦宴會
37、逛超市時從“高級”食材架上選購食物
40、買家具時不買超市的平價貨
三 閱讀:習慣,多維度多視角,高層次
13、睡前讀書
22、看電影前先讀同名原著
24、有圖書館借書卡
33、閱讀維基百科里的論文
四:關心時政
7、每天看電視新聞
11、每天看報紙
10、對政治有強烈興趣
15、不錯過議會質詢政府官員的電視直播
五:懂放松旅游:腳到心到的旅游
12、鄉間漫步
14、度假去旅行,而不是呆在沙灘上打發時間
六:有愛好
21、看網球或板球賽
18、喜歡玩填字或數獨游戲
七:國際化
25、欣賞帶字幕的外國原聲電影
27、吃飯用筷子比刀叉還溜(這條上榜是不是要點個贊)
39、說外國詞匯時口音純正
八:具備基本常識
35、答得出電視益智節目里的問題
九:有修養,注意儀表
36、男打領結女佩胸針
綜上所述,“文化”,“文化人”絕不僅僅是老輩的識文斷字之徒,亦不僅指高學歷之人。正統的定義為:人們常把有文化,有學識,有修養,懂藝術,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人成為“文化人”。
這樣一定義,又感覺把“文化人”太擺的高大上了,世間太多如我般普通之人,性情高潔不高潔另一碼子事,五音不全不要說玩味于琴棋書畫,偶爾讀幾本書也還不至于浸淫于典籍金石,隨便聽首歌不至于染濡于各種思想藝術,有感發幾聲達不到詩詞歌賦俱佳,更談不上從事藝術創作和研究。
看到一個靠譜的解釋,說文化可以四句話表達
1.根植于內心的修養
2.無需提醒的自覺
3.以約束為前提的自由
4.為別人著想的善良。
愿我們都做個有文化人,有學識,有修養,有內涵,有善心,自律自覺,自愛自由,自尊自重,自娛自樂......
_ THE END _
龍之詩華:
讀書,說日語學英語,跑步瑜伽體操健身,
專注于自律與個人成長,情緒與情感經驗的分享
家有小子一枚,點滴日常共同成長
平常生活中悟出道理:上帝給我一地雞毛,我還你一把漂亮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