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三觀是否一致

三觀,經常說的一個詞,交朋友的時候我們說要交三觀一致的朋友才能長久。找對象的時候,我們說要找三觀一致的人做對象。

很多人分不清三觀分別是什么,是什么意思。三觀,其實就是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

人生觀:是人們對于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根本看法和態度。

價值觀:是個體以自己的需要為基礎對事物的重要性進行評價時所持的內部尺度。

世界觀:是人們對于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總的看法。

今天,我們先來看要如何看一個人的三觀是否一致,個體的三觀如果不一致他的幸福感將會大大的下降。

聽韓三奇老師的課的時候,他說用柯騰伯格的兩難故事——“海因茲投藥”這個故事可以判斷一個人的三觀是否是一致的。

海因茲偷藥的故事:

在歐洲,一個婦女患癌癥快要死了。有一種藥可能救治他,這是本地一名藥劑師最近發明的一種鐳錠。

藥劑師索價2000元。這價格是他制藥成本的10倍。病婦的丈夫海因茲向他認識的每一個人借錢,可是他只能得到藥價的半數。

他告訴藥劑師他的妻子就要死了,懇求廉價賣給他,或者允許他以后償還。但藥劑師卻說“不行!”丈夫絕望了,于是闖進店內偷藥。

1、丈夫應該這樣做嗎?

2、為什么應該,為什么不應該?

3、法官該不該判他的刑?為什么?

看完故事,自己回答上面的三個問題,看看會不會前后矛盾,如果會前后矛盾,可能自己的三觀有可能是不一致的。比如:

A說:丈夫應該這樣做,因為他要救妻子。法官應該叛他刑,因為海因茲犯法了。

我們看,A前面說海因茲應該這么做,他認為這么做是對的,那么法官就不應該判刑,但是后面他卻說,海因茲錯了,應該判刑,這就前后矛盾了。

我上課的時候,做出的回答是這樣的:海因茲這么做是錯的,因為他這是犯罪,法官應該叛他刑,犯法就該被判刑。

目前看來,我的三觀還是一致的(偷笑ing)。

大家通過這個故事可以初步測試下自己的三觀一致情況。如果出現不一致的話也沒關系,可以慢慢的調整。

韓老說,對于三觀一致的鍛煉,我們可以多思考思考兩難的問題,就像海因茲的問題一樣。

兩難問題,就是50%問題。之所以稱其為“兩難”,難就難在有兩種可能的選擇,無論哪一種選擇,都有利有弊,讓人們處于進退維谷的困境。這類問題的特征就是,無論你的決定是什么,都會失去另一半,做了決定,你也只能期望得到50%。但不做決定,你失去的將是100%。能否解決兩難問題,體現了一個人解決問題的最高境界。

其實,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兩難問題,現在多思考思考,鍛煉我們的敏感度,以后遇到的時候就不會表現的手忙腳亂、焦頭爛額,因為以前已經思考過這類的問題,我們知道要怎么處理。

對于兩難問題,大家可以百度兩難問題,就可以找到一大堆。我在這列舉一個兩難故事給大家思考:

中國民間流傳過這樣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里有個廟,廟里有位老和尚,老和尚苦心修行30年,即將修成正果。山下有個鎮,鎮里有名大員外,這大員外很是陰險毒辣,總想破壞老和尚的名節。

某日,大員外對自家一個頗有幾分姿色的丫鬟說:你今晚到廟里去,一定要把那老和尚勾上床。成功了,我一定重重獎賞你,并給你找個好人家,但明天雞叫時分若不能成功,我就將你亂棍打死。

那丫鬟當然只得照辦,于是進入廟中,施展了渾身解術來色誘老和尚。哪知那老和尚是個真和尚,整夜坐禪居然絲毫不為所動。眼看就要雞叫了,那丫鬟心想自己生命不保,便大哭起來。

老和尚覺得納悶兒,忍不住問哭為何故?

丫鬟指著他罵道:你不是一個真和尚!

老和尚不服氣地反問:我做錯何事,怎么不是真和尚?

丫鬟喝道:佛經上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而你卻見死不救。

老和尚連忙追問發生了何事?丫鬟就把事情經過從頭講了一遍。

這下子,老和尚著實碰到了兩難的選擇:見死不救,成不了佛;遇色成奸,同樣也成不了佛。老和尚該怎么辦?

—END—

*兩難故事來源網絡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