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農村出身的孩子,其實我一直很羨慕那些城市孩子,哪怕他就是住在小縣城,倒不是他們從小衣食無憂的條件和繁華寬廣的世界。在這一點上我反而為自己農村娃娃而慶幸和驕傲,(因為直到今天都討厭城市生活環境和方式)我羨慕的是他們有一個可以聆聽自己心聲的父母。可以主動在學習上提供或多或少的幫助,在精神層面有一個聆聽者,盡管我們或許不需要這種幫助。
? 記得高三家長會,班主任讓大家說說家長的問題,令我吃驚的是大家一致反應的是希望家長不要只知道問考了第幾了。其實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具體名次代表著怎樣的水平,更不知道孩子為啥考這些,我一直記得我爸高三時問我選的是文科還是武科,聽上去有點笑話,其實是真事。
? ?所以讀到大四,我發現普通大學生與名牌大學生差得往往不是氛圍環境,硬件設施,而是一種視野和格局。大部分普通大學生他們缺乏對世界,對未來,對自己最基本的認識。所以他們在失去高考束縛之后根本不知道該干點啥,于是乎迷茫,墮落,散漫。很多時候他們用花在游戲上的時間,并不總是快樂的,因為游戲只是某種替代,是他們唯一干地進去的人類行為。相比大部分城市娃出身的名牌大學生,他們則顯得理性的多,起碼他們在接觸到更廣闊的天地后,知道自己的興趣并對世界和未來有著一定的概念,即使這種概念是模糊的,甚至是錯誤的。當然這關乎比例問題,不能因為清華有個硫酸潑熊的就說清華的都是書呆子。
? ?這種視野和格局的形成并不是基礎教育階段哪個老師,哪門課程,哪幾本書所能彌補的,這是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內化的,關乎生活環境和經歷,是你看的哪一篇文章,聽到的哪一句話,經歷哪一件事。而父母在這一過程中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由于生活的力,大部分農村父母是沒有能力完成城市父母那種溝通的。因為對精神層面這種聽上去高大上的東西自己都不懂。能幫助的只能是物質層面。
? 但是這也恰恰體現了他們最偉大的一面,我們聽過太多砸鍋賣鐵供孩子上學的故事,中國父母把唯一能給予的一面發揮到極致。
? ?凡事都有兩面,從自己經歷看來,有這樣什么“都不懂”的父母,反倒凡事能讓自己做主,倒逼著從小到大一個人處理一切關于學習的問題和麻煩。自己走出來,少了很多大戶人家孩子被安排的煩惱。
? ?因為世界不同,逼著大半生都頂著現實生活壓力的父母跟你談夢想,多少有點耍流氓。哈哈
? 日后,待我們接過他們的重擔,可以豪爽的對他們說句酒桌上的話:“ 理想與現實,你隨意,我陪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