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教育,是對自我的教育
文/鳳鳴盞
這兩天,一位上海退休教授寫的一篇文章《牛蛙之殤》火遍網絡。文章講述了一個從3歲起就開始接受"牛蛙式"教育的孩子,因為壓力過大,患上幼兒抽動癥,接連被上海幾所小學拒收,最后準備移民國外的故事。
文章引發了很多人對于孩子教育問題的思考,正好最近我也在考慮將來讓柚子在哪里上學,就順便來談談一些想法。
第一點,我認為父母應該努力工作,盡可能的積累物質財富,為孩子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教育資源。
說到成長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最有名的例子應該是“孟母三遷”的故事。生活環境、教育資源對孩子成長的影響是深刻而直接的,它搭建了孩子認知世界、探索人生、尋求真理的階梯。
以我出生、成長的小山村為為例。那里沒有幼兒園,方圓幾十里,往往只有一所小學。在我上學的時候,村里尚未通電,除了課本,沒有任何教輔材料,更別說課外讀物了。我小時候還見過有的人家因為無菜下鍋,只好煮一鍋鹽水泡飯吃。
在這樣的境況下,能交得起學費,愿意供孩子上學,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事實上,我很多的小伙伴都是因為無法交納二十塊錢的小升初考試費,最終放棄了學業。
更可悲的是,與貧窮捆綁在一起的,是有些父母讀書無用論的想法。他們并不真正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反而認為上學花銷巨大,畢業后同樣可能找不到工作,還不如早早出去打工賺錢。越貧窮越不重視教育,又因為缺少文化而越來越難以擺脫貧窮,陷入惡性循環。
這樣的情況,在二十年前的全國范圍內,應該并不少見。現在當然早己有所好轉,但相比而言,不同家庭出身的孩子在成長、教育資源上的差異仍然巨大。
有的孩子在愉快的翻看各式各樣的繪本,聽爸爸媽媽講各種童話故事,有的孩子卻只能被奶奶帶著,在家里長時間地看電視;有的孩子沉浸在《唐詩三百首》、《中華成語故事》、《十萬個為什么》里,有的孩子卻只有課本上的“鵝鵝鵝,曲項向天歌”可背;有的孩子已經熟練著用英語對話,有的孩子卻連ABC都沒聽說過。
沒有物質基礎的保障,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教育規劃時,往往沒得選擇。我想讓柚子在市區上學,可又買不起那里的房子。老婆想讓柚子回老家就讀,我又沒有辭職回家的資本和底氣。貧窮的無奈往往體現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的被迫上,你根本沒有資格去考慮如何選擇。
作為父母,唯有努力工作,盡力賺錢,擁有一定的物質基礎,你才有條件為孩子購買他想要的玩具,你才有能力為孩子提供他想看的繪本書籍,你才愿意花錢給孩子報名他感興趣的輔導班,你才舍得經常帶他出去旅游見識世界。
第二點,我認為父母應該注重日常的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而不是把教育孩子當成學校和老師的責任。
父母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是潛移默化和深入骨髓的。孩子天然的會以父母為榜樣,學習他們為人處世、待人接物的準則與方法。父母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水平,直接為孩子標注了可供參照的起點。
《韓非子》里記載了一個故事: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去,孩子跟在她后面哭。她便對孩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妻子回來后,看到曾子真的要去殺豬,便阻止他說自己之前只是和兒子開個玩笑。曾子表示不可以和兒子開玩笑,孩子什么都不懂,只會學習父母,聽從父母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了他,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母親了,這不是正確的教育方法。于是曾子仍然煮了豬給兒子吃。
前幾天有一個熱點新聞,上海一女子抱著小孩和執法交警糾纏,被交警摔倒在地,導致孩子跌落受傷。交警的執法行為是否值得商榷這里不作討論,先說說女子的做法。
首先,女子違法停車,這件事情本身就不對。孩子看到媽媽這樣做,如果他不知道這是違法,他以后可能會因為無知而違法;如果他知道這是違法,他可能因為這件事情認為法律是可以隨意侵犯、踐踏的,以后還可能做出其他違法違紀的事情。
其次,女子當著孩子面,甚至抱著孩子與別人發生爭吵、糾纏,一方面沒有顧及孩子的安全,導致孩子被摔倒,身體和心理都受到創傷;另一方面,因為這樣的爭吵、糾纏,非常容易給孩子帶來極大的不安全感,影響孩子身心健康。
再者,女子可能也有點抱著小孩所以有恃無恐的心態,想著交警不會把她怎么樣。如果是這樣的話,對孩子的影響會更大。因為孩子可能接受到“我弱我有理”的心理暗示,或者是產生只要蠻橫就可以避免處罰、隨心所欲的錯覺。
學校和老師的職責,更多是在傳道、授業、解惑方面。要想孩子擁有正確的三觀和高尚的品德,需要為人父母堅持不懈、以身作則的長久示范,需要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向孩子展現和輸出真、善、美,為孩子樹立可供學習的良好榜樣。
第三點,我認為父母應該加強教育方法的學習,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成長,盡力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天性。
教育理念有很多種,比如我們常常聽到的“嚴師出高徒”,或者所謂“愛的教育”。但是在實際生活中,無論是“嚴厲的教育”或者“愛的教育”,都很容易走偏,步入極端。
在我小的時候,我聽說過父親把孩子反吊在梯子上,聽說過爸爸拿皮帶抽打兒子,聽說過老師掐著學生眼皮去擦黑板。這些行為現在看來或許匪夷所思,但在當初,又何嘗不是打著“我為你好”的名義呢?但是,有此經歷的孩子,他們會因此而奮發圖強、出人頭地么?即便他們后來多么成功,這些也未必會是他們美好的回憶,甚至可能是一生的噩夢。
愛的教育當然是值得推崇的,如果不是泛濫到過分溺愛的話。在當下社會,因為很多現實原因,孩子大多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而我們都知道,他們多半對孩子會有一種天然的寵溺,這種寵溺甚至往往不問對錯、不計后果。所以我們經常可以看到一些“無法無天”的孩子,他們在餐桌上當著客人面朝滿桌子飯菜吐口水,他們在電影院因為好玩便不顧勸說一個勁的踹前排靠背,他們隨手就可以毫無顧忌的扇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耳光。
還有一種情形,類似于“壓力教育”,就是時常讓孩子感到父母乃至家庭為他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孩子如果不聽話,或者學習不好,是非常對不起爸媽的事情。這種情形讓孩子小小的年紀便背負了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壓力,對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有著不可挽回的傷害。這種情況很容易讓孩子產生學習是為了父母的感覺,在成績不好或者達不到父母期望的時候,甚至往往會因為愧疚而產生輕生的念頭。
也有一些父母,他們不滿足于自己當下的處境,卻又無力改變,便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他們理所當然的接受自己的平庸、平凡和“這輩子也就這樣了”,不肯認真審視自己的處境,不肯花費時間、精力和行動來改善自身的境況,卻自以為崇高地用近乎粗暴、盲目的方式要求孩子三頭六臂、出人頭地,把孩子當成追求自己未竟夢想的載體和工具。
以上種種情況,問題都出在父母采取了錯誤的教育方法。細說起來,為人父母應該是我們一生中最重要的角色之一,但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未經任何培訓和學習,就匆匆上崗的。這簡直是一件太過兒戲的事情,我們都缺乏作為父母所應有的知識儲備和技能學習。
當下社會,我們緊鑼密鼓、全力以赴的為孩子的教育問題鞍前馬后、身先士卒,卻唯獨忘了去學習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
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對自我的教育。為人父母首先應該做的,是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努力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努力過上自己向往的生活,給予孩子正確的愛護和長久的陪伴,盡己所能的去保護和激發孩子的天性,讓孩子能真正健康、快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