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人來說,六一兩個字是一定要和兒童節(jié)連起來的。“六一兒童節(jié)”聽起來是如此自然、悅耳、連貫,沒有任何不適,甚至馬上可以聯(lián)想到白塔、紅領(lǐng)巾以及綠樹紅墻。幼兒園的老師還會這么教:五一勞動節(jié),六一兒童節(jié),七一黨生日,八一建軍節(jié)。
但如果你有心在搜索引擎中輸入“兒童節(jié)”,結(jié)果可能會出乎你的意料。維基百科中,“兒童節(jié)”詞條的解釋只有一句話:
兒童節(jié)(Children's Day),顧名思義,是為紀念保障兒童權(quán)利、反對虐待兒童或毒害兒童的節(jié)日。
上周一個朋友過來吃飯,期間聊到他的一個朋友。他朋友是一個90后女孩,家里面條件蠻不錯,顏值也很高,用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白富美。在大部分普通人眼中,這簡直就是他們苦苦追求的人設。然而還是應了那句話,人無完人。這姑娘有個很嚴重的問題 —— 抑郁癥。而且在我跟朋友聊天的時候,這姑娘已經(jīng)自己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給旁人的只剩惋惜。
后來從她的朋友圈子得知,她的父母很早就離婚,她跟她的爸爸一起生活,然而她爸爸卻忙著自己的生意很少關(guān)心她,只是按時給她生活費,連最后殯儀館火化的時候還在跟別人談著生意 ... ...
我相信很多人看完這個故事后都會對這個父親感到很氣憤,什么惡毒的語言用在他身上都不為過。然而我不想站在道德制高點來譴責這個父親,畢竟譴責一個無人性的生物(動物也會保護自己的孩子)簡直就是浪費口水。我只是替這個姑娘感到惋惜,是怎樣的失望才會讓她選擇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
去年看了武志紅老師的《巨嬰國》這本書,大概的意思是我們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guān)——大多數(shù)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嬰兒。這樣的成年人,是巨嬰,而這樣的國家,是巨嬰國。以“巨嬰”和“巨嬰國”的概念再來解讀當下的人心、國民性及社會,問題變得清晰可見。在這本書中,作者透徹地呈現(xiàn)和分析了巨嬰的全能自戀心理,而此心理即集體主義和愚孝的深層心理機制,這樣的心理機制下,催生了中國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無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當下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再看看今天我們中國的現(xiàn)狀,3、4歲的小孩就被迫參加各種興趣班、輔導班、拓展班,而80%的父母選擇這樣的行為完全基于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身邊親戚朋友同事都是這樣教育小孩的。而當你繼續(xù)勸他們的時候,他們有一個無懈可擊的理由:我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考慮的。
有時候想想都會覺得好笑,養(yǎng)了一條寵物狗都會在某些方面遵循它們的主觀意志,轉(zhuǎn)而對待自己的孩子的時候,父母則完全將自己的主觀意愿強加于孩子身上,用他們的人生閱歷和經(jīng)驗不斷地教導這些孩子,要聽話、要努力,要好好學習要考高分考名校,父母愿意為了你們放棄一切,中國的孩子打小就背負了父母乃至整個家族的期望,有的時候活的不如一條狗,看似無情實則現(xiàn)實。我們的小朋友也的確不負眾望,變成了別人家的孩子,變成了沉默的大多數(shù)。
雖然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了當年納粹的那般迫害,卻也多了一份中國式安排,在今天這個小朋友的節(jié)日里,希望所有的父母教會孩子明是非、知善惡,至于給孩子的最好的安排,自由生長或許才是最好的。
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主旋律,而我們每個人的認知是有局限性的,這與你我的學歷、智商等無關(guān),就是大腦的盲區(qū),我們改變不了的存在。強行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來發(fā)展,從來都不是孩子的最佳選擇。
或許,你會舉一些例子,某某名人就是從小按他父母的要求來發(fā)展然后達到今天的高度。朋友,不要輕信這些勵志雞湯,世間所有事的本質(zhì)都是概率,而所謂的名人效應更是小概率事件,你知道今天的馬云爸爸如何牛逼,你卻不知道同時代跟他一起創(chuàng)業(yè)的蕓蕓眾生都消失在默默無聞的時光里。
每個人能夠從億萬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成為佼佼者,本身就是小概率的存在。人生最大的樂趣不是去復制別人的成功,而是用自己有限的時間,去嘗試更多的可能。人生路口的每個選擇都會決定你的最終目的地,若干年后跟上帝見面時,我希望他老人家告訴我的是:“孩子,你做的每個選擇,都是最好的。”
祝所有的小朋友節(jié)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