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是基于我最近感受的轉變想起的。這快一年的時間,我的碎片化閱讀有3個階段:開始是從少到多的增長階段,關注越來越多的公眾號、知乎日報、微博大V;后來是從多到少的減負階段,忽然有一天我意識到自己關注的東西太多了,每天刷2個小時看不完這些東西的時候,我決心清理關注面;現在是忽然意識到深度閱讀的巨大好處,決定投入更多的時間在深度閱讀上面。
深度閱讀的利與碎片化閱讀的弊
閱讀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知識的獲取。從知識的有效利用上來說,有3個不可或缺的要素,即:
- 記得住
- 想得起
- 用得上
? 記得住: 最近讀的《暗時間》上有這么一個例子:
Craik&Tulving 在1975年做了一個關于記憶的淺層深層加工的經典實驗:
給出同樣一組單詞,讓一組被試者數一數每個單詞有多少個音節,讓另一組被試者讀單詞的含義(或思考這些單詞被應用的場景),之后讓兩組被試者回憶這些單詞,看哪一組能夠記的更多。
?這是一個被廣為認可的記憶機制,即:我們在記憶的時候將許多線索(如當時的場景、問題的背景、甚至所處的語言環境、地理位置)一并編碼進了記憶。事后能否提取這些記憶嚴重依賴于記憶線索的豐富度和提取場景與記憶線索的關聯度。從這個維度來分析,成體系的知識受益于其體系化的知識點,點與點之間有非常多的聯結,給知識提供了更多的記憶線索,更利于知識的記憶。
回到深度閱讀與碎片化閱讀上,通常我們所指的深度閱讀,其內容都是有完整的體系結構、嚴密的思維邏輯,再不濟也是圍繞一個中心所展開的論述。而碎片化閱讀大多是社交媒體等應用下千姿百態的知識點,前一篇還是美食,后一篇可能就是引力波了,相互的關聯度很小。所以從記憶深度上來看,深度閱讀更優,碎片化閱讀更容易忘。
? 想得起: 乍一看,記得住不就是想得起嘛,這不是一回事么。這里的“想得起”偏向于將知識抽象化、歸納化于場景的能力。學過化學的人都知道燃燒3要素:可燃物、溫度到燃點、氧氣,明白降低溫度到燃點以下能滅火,可多少人在炒菜油鍋起火時能想到往鍋里多倒油——降低溫度滅火呢?
體系化的知識不僅僅利于記憶,由于提供了更多的記憶線索,實際場景匹配到記憶線索的可能性也更大,提取也更占優勢。這一方面深度閱讀也要比碎片化閱讀更好。
還有一點我自己的體會,碎片化知識的不利于整理。找工作那段時間我比較感興趣男生衣著方面的東西,又因為我是印象筆記的中度使用者,所以每看到一篇這方面的文章就隨手轉存,這已經算是一個整理過程了吧?到后來雖然我好像存了不少的文章,可腦子里還是空空的感覺。后來看那些保存的文章,相互之間有很多的重復,就像N個集合相互交錯,占用了大量空間但是總的并集就那么一點。
碎片化閱讀是一種癮
手機依賴是很多人的共同點,刷朋友圈、微博,看新聞樂此不疲,一旦沒有了網絡就像跟世界隔離了一樣,就會焦慮。比起深度閱讀的內容,那些碎片化的點充滿了吸引力,不斷涌現的新狀態、新文章就像一針針興奮劑,刺激著你的大腦,讓你欲罷不能,跟電腦游戲的機制很類似。所以對碎片化的依賴度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一個人的自制力。看到一個觀點,無比贊同:
我們依賴的不是手機,是通過手機連接著的世界。現實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睡覺上班太無趣了,我們真正的生活在手機里。
然而,碎片化閱讀不是洪水猛獸,是一種必然趨勢。前段時間還在喜馬拉雅聽到一期談碎片化好處節目。個人覺得,深度閱讀像大餐,果腹生長必需;碎片化閱讀像甜品,調劑生活好幫手。安排好主次,不過分沉溺、不盲目抵制。
PS:或許好久沒寫長文了,麻利的開了個頭,越寫到后面越不滿意,覺得沒能很好的表達想法,而且耗時,電腦碼字多少有些影響思路。希望以后有所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