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故事,講古代有一戶人家,廚房的煙囪是直的,灶旁邊堆放了不少柴草。村里有個“智”者提醒戶主,建議把煙囪由直改曲,并把柴草搬開,防止不小心引發火災,造成損失。
戶主并沒有把智者的建議當回事。
過了不多久,廚房里果然引發了一場大火,戶主和鄰居們手忙腳亂的投入救火中,一番努力,大家把大火撲滅了,有人因此受了傷,焦頭爛額的。
事后,戶主為答謝鄰居們的相幫之情,請大伙嘬了一頓大餐,論功排座,焦頭爛額的人坐了上席,成了戶主的座上賓,而之前那位提醒戶主要小心,建議戶主改造煙囪搬走柴草的人,一點“功勞”都沒有,被戶主忘得干干凈凈。
其實,也未必是戶主忘了智者的提醒之言,而是每想到那提醒,都只會加深戶主的“愚蠢”之感,更襯智者的“遠見”之明。戶主若把此事再以感謝的方式張揚出去,就會有更多的人知道自己之愚和智者之智,這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氣和胸懷!
基于這樣的原理,在現實生活中,即使真有所謂的智者,他們往往也是不太招人待見的,接受了你的“智”,往往就要承認我的“愚”。
歷史上,那些有智謀有遠見的人,即使能被人理解,在人數上也是少之又少,大多數的人更有可能是聽不懂或理解不了太有遠見的話。真正聰明的人,大概率的都會孤獨的老死,被當成怪人一樣,不被人理解。
歷史上,類似“曲突徙薪”的事就有很多很多,當代版的就像這幾年的高利貸陷阱。
前幾年,高利貸很瘋狂,在全國都有蔓延之勢,有個相熟的朋友,抓到機會就要告誡身邊的人遠離高利貸。
朋友的理由很簡單:
其一,付這么高的利息,得要多會賺錢的人才承擔得了,高利貸幾乎持續不了很長時間,比如三兩年;
其二,你一旦在短時間內享受了高利貸的甜頭,很難不激發出內心的貪婪,會情不自禁的去找到更多的本金放出去。
朋友對高利貸的提醒,幾乎沒有一個人聽了進去。而那些被提醒過的人,現在都陷入了連本金都收不回來的無盡苦惱中,生活完全被高利貸綁架了一樣,找律師打官司,寫舉報信告官商勾結轉移錢財,帶人到處去找躲債的人。
這一路下來,每一位給予過幫助的人,都要感激一番,唯獨不需要去感激那位相熟的朋友。
這里也有個悖論,提醒他人趨吉避兇,生活平安了,“兇”沒有及時出現,被提醒者又怎么能明白那提醒的價值呢?能明白的人,往往也是最不需要提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