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第39篇
打造社區商業生態系列19——借勢而為:國企篇
打造社區商業生態需要建立三種思維:一是共享思維;二是跨界思維;三是碎片資源的整合思維。建立這三種思維可以幫助我們在深刻理解相關行業痛點基礎上,取長補短,借勢而為,高效率、低成本地解決打造社區商業生態過程中龐雜的資源需求。
當前,中國經濟正處于新常態,GDP增速從2012年起開始回落,已經告別了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2016年,《人民日報》曾頭版刊發了《開局首季問大勢——權威人士談當前中國經濟》,文中“權威人士”認為:當前我國經濟運行呈L型走勢,不是一兩年能過去的。在這種形勢下,過去由于經濟高速發展所掩蓋的各種問題也日漸凸顯。其中,國企一直以來擔負的企業辦社會職能,愈發成為拖累企業發展的沉重包袱。為減輕企業負擔,促使國企集中力量做大主業、瘦身強體,2016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發文明確2019年國企起將不再承擔“三供一業”,交由專業化企業或機構實行社會化管理。
然而,由于歷史的原因,國有企業“三供一業”等后勤服務人員大量冗余。以我在打造社區商業生態項目試點的東北小城為例,當地一特大型國企物業系統人員近8000人,管理著110個住宅小區,33萬居民。若按市場化運作管理同樣規模的社區,將有近6000人的富余人員,加之國企物業系統一直服務于企業內部,絕大多數干部、員工難以適應市場競爭環境,富余人員的安置給“三供一業”業務移交帶來了巨大的難度,處理不好還會帶來社會不穩定因素。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靈活運用共享、跨界以及碎片資源的整合思維,國企和政府眼中的6000多名富余人員,完全可以轉化為打造社區商業生態的巨大資源優勢。以我們已經啟動的社區快遞項目為例,2016年,該試點城市的快遞市場規模在2億左右,且近幾年均保持在50%以上速度增長。其中,社區快遞配送占整個市場的30%以上,即6000萬/年。物業公司與小區住戶具有密切相關的天然優勢,完全可以利用國企物業近千人的富余人員及物業配套設施替代原有快遞網點和快遞員的功能,同時還能解決社會勞動力不足、快遞員流失嚴重、運營成本高等快遞行業痛點問題。
在我們打造的社區商業生態過程中,不僅啟動了社區快遞項目,還將啟動覆蓋400個住宅小區的社區廣告、居家養老、餐飲連鎖、生態農業、旅游等眾多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細分行業項目。按照所在城市500多億的社會服務業規模,采用共建、共享、共贏、開放和平等的生態型商業模式,并借用該國企的物業資源優勢,搶占3個億的社區服務市場份額,解決6000人的轉崗就業,應該是能夠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