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泰山之巔,望茫茫云海,胸中無限舒暢,想起之前幾天來的種種經歷,更增添了一種成就感。
有些事看起來很容易,不屑于做,但做起來困難重重。有些事覺得很難,做起來苦中有甜,快樂在其中。前者如學英語,初中鄙視它,后來被它鄙視,后者如騎行。
這得從大學說起,那時在哈爾濱,有同學約好暑假去長白山,且去買了個自行車,但后來發現對方直接回家了,回來說怕路上不安全。雖然這事沒有成行,但留下了一個種子,一待時機就發芽。
到北京后,又開始躁動,研一高溫假時和同學騎車去八達嶺露營,在山區推了幾個小時上下坡,到地點時,已是晚九點。和人聊天時聽說不準露營,只好趁人不注意沖進了路邊的灌木叢,剛進去就看見有人在叉路口往里張望,嚇得我倆不敢手電,摸黑搭好帳篷,緊張而又悶熱,躺下時能感覺到汗珠在小腿上往下流。有心理理論指出,男女一起經歷緊張場面,更容易讓女生愛上男生,因為她可能把心跳當成是對男生的愛慕了。不過從這件事看出,這理論不適合男男。
“我們去泰山吧”,研二高溫假前,和那同學說,他也不去,太熱了。到論壇里喊,也沒人應。
“去不去呢?再不去沒機會了。。”真正要做決定時,還是擔心的,萬一。。。就怕萬一。“萬一”就像遁形的惡魔,視之無形而又覺無處不在。從考慮開始就一直壓迫著自己,其實要動搖,總能找到理由不去的,心安理得得吹著空調,做做實驗。
去。不想留遺憾。
之后買背包,買藥買保險,準備修車工具,車胎換成窄邊,上油。還有太陽鏡,以前總覺得司機戴個墨鏡就是??幔髞硪淮悟T行被灰塵吹紅了眼睛就懂了。年少總愛看不慣。。沒有紙質地圖,沒用智能手機,只好沿路線看一遍,把可能容易出錯的路口放大打印一張,共5-6張。
臨放假和老師說了一下,老師說想去玩他可以出車費,但不要騎車去。不過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了。。
出發那天,早早起來,當將最后一個物件放進包里時,心里一震,這是真的出發了嗎?還是有點忐忑。
騎行在空曠的馬路上,微風習習,很涼爽,很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