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社會的基本生存方式,是向市場出售產品或服務。產品也好, 服務也好,歸根結底是為了滿足某種特定需求。然而,「需求」本身卻常常是模糊的。
現代社會的一大特點,乃是從「短缺」向「過剩」的變化。這種情況下,如何「創造需求」,就成了重要的制勝法寶。換言之,商業模式上的一個大轉型,就是從研究商品,轉向研究消費者的心理。而當這種情況擴散到傳媒產業,情況就變得非常危險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看到,許多媒體或個人(包括大V),其言論既不是他們所知道的事實情況,也不是他們個人的真實觀點,而是故意迎合大眾心理的一些說辭。受眾群去閱讀這些言論,其目的也并非增長見聞或加深思考,而是為了獲得一些心理上的認同與快感。
這個時候的公共聲音,已經完全變成了新時代的商品。在面世之前,必須精準的找到受眾群體,對其心理進行研究,知道他們喜歡聽到什么樣的聲音,然后,只需要發出這種聲音,獲取利潤即可。而后就是一個不斷自我加強的正反饋循環,言論必須越來越偏頗,粉絲才會獲取更多的自我認同和快感。直到這種言論到達理智必須拒絕的邊界,或者新的更強的毒品言論面世,這一輪言論經濟才會崩塌。某種意義上,這是一個時尚產業。
在這個過程中,不同社會群體對許多事情的公共認知也會得到自我加強,其結果就是不同階層之間的溝通變得越來越困難。互聯網本來可以消弭這種隔閡,讓不同階層的,在生活中不可能發生對話的個體之間產生對話。但如果每個人都對不同的聲音懷著強烈抵觸,要在網上只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東西,也沒有比這里更容易的地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