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當張韶涵的名字出現在《我是歌手第五季》百度百科中簽約歌手一欄時,我竟然沒出息的哭了。
她可是我喜歡了13年的歌手,唯一追過的明星啊!
雖然很不愿意承認,但是我家愛豆的確過氣很久了。2008年的家丑事件,讓她在離天后還有一步之遙時跌落谷底,漸漸消失在了公眾眼中。
不想理會那些亂七八糟的緋聞,藝人的私生活,哪里是隔著屏幕的我們能看清的。
只能說公開污蔑女兒吸毒的母親,還是第一次見。拋開藝人的光環,攤上這種家庭,我打心眼里心疼這個瘦小的姑娘。
作為一個歌手,她的確很出色。辨識度極高的嗓音和不俗的唱功,足夠擔得起“亞洲新聲音”的美譽。
無論是早期的《over the rainbow》、《歐若拉》,還是中期的《潘多拉》、《夢里花》、《ANG 5.0》,都是叫好又叫座的唱片。
五張傳唱度和專業水準極高的專輯,把她推上了“亞洲百變小天后”的位置。
如果說周杰倫是一代人的校園回憶,她的勵志歌曲又何嘗不是陪伴一代人成長。記得有一年的高考,她的《隱形的翅膀》還被當做命題作文題目。
然而從《第五季》開始,她開始flop了,一樁接一樁的家丑足夠消磨觀眾聽她唱歌的耐心。
即使后來重新出發,陸續推出了《有形的翅膀》、《張韶涵同名專輯》、《全面淪陷》等三張水準并不差的唱片,也拯救不了她低迷的人氣。
華語歌壇早就不是當初的華語歌壇了,唱片市場不斷衰落,聽她唱歌的那批人也開始老了。
上次聽聞她的消息,還是去年她的“純粹”世界巡回演唱會,據說票房并不樂觀。
所以這次知道她要上《我是歌手》,作為資深涵迷,還是特別開心。
不是寄希望于她能二度翻紅,只是害怕如果再沒有人聽她唱歌,她就真的不唱了。專心唱歌的歌手不多,她算一個。
如今的娛樂圈就是這么奇怪,你火才有人關注你的作品。想靠作品火的話,除非平臺好,不然實在很難。
所以藝人們都在拼命蹭熱度上話題增加曝光量,致力于打造個人明星品牌,往往忽視了自己演員或者歌手的身份。
就像如今的傳媒圈,做內容的人太少,做營銷的人太多,滿屏都是套路啊!
公眾號刷量的事件9月29號才大規模曝光,近日關于內容和營銷的爭論又卷土重來。
作為一個曾經滿腹情懷的自媒體人,我還是很難過的。在這里,我由衷的想對我曾經的大神們說上一句。
“我們把你們捧紅是因為喜歡你們的內容,想給你們支持讓你們做出更多好內容來。想賺錢無可厚非,賺到錢的同時,是不是也應該給我們回饋點好內容呢?”
目前不健康的市場機制是會逼著人做些妥協,大環境下順勢而為也合情理。作為一名小粉絲,我不反對營銷,我只是滿懷崇敬與期望,希望能從大神那里汲取一點營養。
思維的碰撞才能產生火花,我需要您的思想為我指引光明啊!
薛之謙火的時候我很開心,《丑八怪》三年前我就很喜歡了,現在才火也是心疼他。我們把一個歌手硬生生的逼成了一個段子手,讓他用這種曲線救國的方式唱歌給我們聽。
年初的時候大家都嚷嚷著“欠星爺一張電影票”,我們又何嘗不是“欠薛之謙一句對不起”?
“對不起,我們來晚了,這么久才愿意聽你唱歌。”
所幸他沒有放棄,沒有放棄他的音樂夢想,也沒有放棄我們。
與此同時我也很擔心,擔心他火了之后,就沒有時間創作好的作品了。
什么時候開始,營銷和內容竟然開始發生沖突。
其實我們都知道,內容和營銷并不沖突,營銷本來就是為了更好的進行內容輸出。
就好比這幾年激烈探討的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之爭一樣。傳統媒體為新媒體輸送內容,新媒體把內容更廣泛的傳播出去,二者目前來說還是相互融合的關系。
可是又有多少人愿意沉下心來做內容呢?
大多數人都是大搖大擺的端著“年輕人少走捷徑不要太心急”的雞湯,卻比年輕人還焦慮,慌忙中批量生產著沒有營養的東西。
或者,一個老梗用千遍,長篇大論著小學三年級語文課本上教過的道理。
或者,分享經驗不走心,要么漏洞百出,要么毫無新意。
又或者,越來越偏向往成功學,這就比雞湯還可怕了。
好好做內容,真有那么難嗎?
自媒體品牌可以產品化,用互聯網思維進行營銷。但是內容批量化,那就不太合適了。
打造個人品牌是為了進行高效的內容傳播,傳播的內容也是對個人品牌的再塑造。如果高頻率的傳播低價值的內容,只是對個人品牌價值的消耗。
個人品牌的認知度會隨著傳播基數的增加而擴大,但這種隱形的內耗卻是可怕的。一旦把品牌價值消耗殆盡,影響力也會隨之削弱。
薛之謙都火了歌也紅了,張韶涵也在沉寂幾年后榮登《我是歌手》的舞臺。他們這幾年都有出水準不錯的唱片,沒有一味的迎合市場,始終在人問津的日子里打磨著作品。
作為一個自媒體人(有打造個人品牌意識那一類人),我們是不是該好好做內容了呢?
比如,哪怕熬雞湯,也可以換點材料熬出點新意,讓別人吃出你的良苦用心。
比如,不要一味照搬爆文的套路,從“分享你的故事”變為“復制你的思路”。
我們需要的是兩種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第三種思想,不是高度同質化到統一思想。
又比如,分享大腦過濾后的干貨,經過思考的內容,遠比堆砌素材有意思的多。
漏洞百出、毫無新意的分享,輕則讓人看后犯尷尬癥,重則是用經驗進行誤導。
在這個人人都是自媒體的時代,發聲前仔細斟酌。沉下心來做內容,少一點套路,多一點真誠,總不會有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