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的藝術
精彩看點
一
閱讀的藝術,在于盡可能掌握住每一種訊息的技巧。
現代的人有一種感覺,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新時代的傳播媒體取代了由書本所提供的部分功能,就像照片取代了圖畫或藝術設計的部分功能一樣。但是到底這些新時代的傳播媒體是否真能增進我們對自己世界的了解,并引發思考從而有所創造呢?或許我們對這個世界的了解比以前的人多了,在某種范圍內,知識(knowledge)也成了理解(understanding)的先決條件。但是,“知識”是否那么必然是“理解”的先決條件,可能和一般人的以為有相當差距,我們為了“理解”一事,并不需要“知道”和這件事有關的所有事情。
太多的資訊就如同太少的資訊一樣,都是一種對理解的阻礙。現代媒體正以壓倒性的泛濫資訊阻礙了我們的理解力,這樣,太多的資訊都是一種對理解力的阻礙。
怎么阻礙呢?太過精心的設計、過于完整的呈現、思維難度的降低,使閱讀者自然而然地接受包裝過的信息,而不需要面對困難和努力,很容易整理出“自己”的思緒。在信息大爆炸時代,缺乏獨立思考的我們,或許很容易就變成了知識的搬運工,而不是吸收者。
二
首先明確閱讀的目標:為獲得資訊而讀,以及為求得理解而讀。
兩種目標的區別,取決于閱讀者對眼前資訊的熟悉程度,然而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為了增進理解而閱讀?
一是一開始時不相等的理解程度——在對一本書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讀者來得“高明”,寫作時一定要用可讀的形式來傳達他有而讀者所無的洞見。
二是閱讀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在一定程度之內——一旦你與作者達到了相同的理解程度,就完成了清楚的溝通。
三
閱讀是一件關乎主動的事,閱讀越主動,效果越好;閱讀的層次越深,對閱讀主動性的要求越高。
而現實生活中的閱讀活動往往是由“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和“非輔助型的自我發現學習”相交織進行的。這兩者的區別在于學習者所使用的教材:
前者立足于教育者傳達給他的訊息;
后者則在沒有老師指導幫助下學習,立足于自然或世界,是閱讀自我或世界的過程。如果我們打算繼續學習和發現,就要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
簡單地說,閱讀的藝術包括了所有非輔助型自我發現學習的技巧:
敏銳的觀察、靈敏可靠的記憶、想象的空間,再有就是訓練有素的分析、省思能力。
總結:
一
開始之前 | 閱讀的目標
閱讀一本書有三個目的:
①增加讀者的資訊;
②為了娛樂消遣;
③增進讀者的理解力。
而最有價值的恰恰是第三點。
僅僅停留在獲取資訊、娛樂消遣的層面,對促進個人成長是有限的。只有一種方式是真正在閱讀,那就是讓一本書向你既有的理解力發起挑戰,在沒有任何外力的幫助下,你也想要閱讀。即使有讀不懂的地方,只憑內心的力量,反復咀嚼文字,從一個陌生的概念到清晰地理解,包括不查詢百度等搜索引擎,完全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這樣的閱讀才是對既有理解力的提升。
這種看上去很難的方法,也可以叫做“精讀”,完全是由內到外,破繭而出的主動式閱讀。唯有這樣的閱讀體驗,才是告別平庸的閱讀,因為我們的使命就是閱讀好書,自我成長。
二
概括來講,讀書有兩重目標:一是獲得關于這個世界的知識;二是豐富關于這個世界的感受。
知識是關于這個世界的事實和規則,基于理智;
感受是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和我們自身,基于情感。
我們從小到大的課本大部分都屬于傳遞知識,而我們在課外偷偷看的小說,則是為了體驗和感受。
知識可以讓我們獲得更大的能量,去把握這個世界,但是感受力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成為人。這兩者不可偏廢。
通常,文學書關于感受,其他則關于知識。
關于如何閱讀文學類書籍,本書中是不提供辦法的,這本書里所講述的方法只適用于知識型書籍,用作者的話,屬于“論述型”著作。
這一點是首先要搞清楚的,不要用錯了工具。
另外,作者不贊成把攝取資訊作為讀書,他認為作為一個好讀者,應該更多的去讀那些鍛煉理解力的書。
三
重中之重 | 主動的閱讀
這是要先挑明的話題,讀書是一件主動的事情,如果想要靠別人喂食,肯定是達不到什么效果的。
并且,往往越主動,讀書的效果越好。
聯系實際,為什么讀書那么痛苦
一
你為什么不愿意在枕邊放一本書了?
木心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 馬 、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我們還愿意在枕邊放一本書。
可是,現在我們真的太忙了。除了每天辛苦地8小時工作,偶爾1小時的加班,半小時以上堵在回家的路上。回家以后,我們還要料理一堆瑣碎的事情。終于,閑下來一口氣,怎么也得犒勞一下自己,追個韓劇、打個游戲、上個微信···洗洗睡前,我們還要刷下微博、給朋友圈點個zan、在微信里道聲晚安···終于,可以安心地關機睡覺了。哪里還有時間在枕邊放一本多余的書呢?
可是,你會擔心自己的知識out嗎?不會呀。因為互聯網的普及,我們簡直飛馳在信息高速路上,節省了多少時間成本。碎片化閱讀、快餐化閱讀,適應了我們快節奏的生活,讓我們知識面的維度可以延伸到過去難以想象的角落。所以,讀書這件事好像已經不再像以往那樣必要了。
二
你為什么討厭方法論的書籍?
有一些小伙伴,這個比例或許還不小呢!如果他們會在枕邊放一本書,也絕對是輕松類、消遣類的書籍。
而方法論、認知類的書籍,或許此刻正被放在哪個角落墊著桌腳。
為什么這么討厭呢?
兩個字:頭大,讀起來不輕松、費腦子。
有一些書,我們看不進去,是因為你和作者之間的理解力不匹配,作者的理解力遠高于你的理解力。
太容易讀懂的內容,只能說明你和作者的理解力相當,而這種理解力在你遇見這本書之前,本身就具有了。
但是因為這樣,你就舍重求輕嗎?這可不是好的閱讀習慣。
三、你是讀書人,還是讀過書的人?
有這樣的一個故事:
中國最草根的皇帝——朱元璋,在一次朝會的時候,看著滿朝飽讀詩書的大臣們對自己行叩拜之禮,自鳴得意地說:“看看你們這些讀書人,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還不是要臣服于自己,果然百無一用是書生呀!”這個時候,劉伯溫站出來說:“陛下,臣不是讀書人。”朱元璋好奇地問:“你不是讀書人,那你是什么?”劉伯溫回答道:“臣是讀過書的人。”朱元璋哈哈大笑,問道:“讀書人和讀過書的人,有什么區別嗎?”劉伯溫恭敬地回答說:“讀書人,讀得廣,卻讀不通,達不能兼濟天下,窮不能獨善其身;讀過書的人,讀不一定廣,但讀得通,經世致用,舉一反三,方能輔佐陛下一統天下。”朱元璋聽完之后,大為佩服,再也沒有取笑過文臣了。
職場和大學不一樣,我們應該做讀過書的人,而不是讀書人。為獲得資訊而閱讀,是“讀書人”,增進理解而閱讀,是“讀過書的人”。
而真正懂得閱讀藝術的一定是“讀過書的人”,因為他們是憑著頭腦運作,除了玩味讀物中的一些字句外,不假任何外助,以一己之力來提升自我。憑著自己的心智活動努力閱讀,從只有粗淺的了解推進到深入的體會,就像是自我的破繭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