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西游記》自從被搬上大銀幕,從《大鬧天宮》到《三打白骨精》再到春節期間的《女兒國》,導演不但獻給觀眾一部一部視聽盛宴,其中改編的劇情,更是具備豐富的精神啟示。這部《女兒國》在我看來,主要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
01遇見“緣起”
唐僧畢生的追求,就是去大雷音寺取得真經,普度眾生,對女色更是心無雜念。可是即便是這樣有責任和擔當的人,遇到女兒國國王,為什么也會淪陷呢?
唐僧和女兒國國王的初遇,在電影里編寫得不可思議,而又恰到好處:唐僧從懸崖上正在下落,低頭看見了正在攀巖的女兒國國王,絕色秀美。由于唐僧的“從天而降”,驚嚇到了國王,兩人便一起“墜落”,相互凝視,一眼定情。原因是唐僧和國王都把自己的心跳加速,歸因到對方的出現,而非是自己處于危險之中。這種心理反饋是“激情愛“心理模型的體現,所以順理成章,雙雙淪陷。
后來國王的率真的表白,子母河懷孕,讓唐僧感受到另外一種生活的幸福,禪心動搖。國師擔心女兒國從此失去國王,把唐僧帶入“苦海”,讓他有去無回,一生漂泊,可還是弄巧成拙,國王義無反顧的跟著唐僧進入了“苦海”,兩人經歷苦難,抵達苦海盡頭,心已互許,唐僧的袈裟再也穿不上身。
唐僧此時,的確產生了其他念想,而非一心向佛,這便是他的緣起。可是,觀音并沒有強行要求唐僧繼續西行,而是“放”由他去——成全。觀音的“放”,是為了讓唐僧有時間面對自己的“心”,即“真我”,也促進了唐僧的悟。
唐僧承認了自己的凡心,并把這顆凡心整合到對眾生的愛之中:愛國王與愛眾生一樣,能超越時空,“心”相隨。同時,國王也深深體會到“大愛“的力量,真正的愛,不是擁有而是成就彼此,唐僧的成就是普度眾生,國王愿意成全他,并體會到這種成全的幸福。
很多校園初戀,都如同唐僧和國王的經歷,純粹而美好,可是最終無緣終成圈屬,但那段美好時光永遠無法抹去,更適合珍藏起來,不再觸碰。當多年以后再次想起,依舊美好如初,也是一種幸福。
世間的任何相遇,都是一種緣起,我們要承認其真實存在過,但它不是代表未來,更不能是永恒,享受過去,也是幸福的一種方式。
02“執念“造就了”苦難“
本劇還還有一條戀愛線,是女兒國國師,國王的養母年輕時和河神的愛情,他們的愛情剛剛萌芽,國師因為要擔負撫養女兒國“未來國王“的職責,而選擇放棄他們的愛情。河神從此失去了快樂,河流禁錮,苦等國師20年,希望可以再續前緣,但遭到國師再次拒絕…自此,女兒國河水泛濫,生靈涂炭。
關于“執念”的詮釋,《西游記》的電影三部曲一直都有穿插敘述:
《大鬧天宮》時,孫悟空執念于“齊天大圣”,而最終屈服于五指山下。
《三打白骨精》時,孫悟空執念于用自己的錯與對,去看待別人的對與錯,用自己看到的“真相”去勸說可以看到“心相”的師傅,或許這才是唐僧多次要孫悟空離開的真實原因吧。
《女兒國》中唐僧和國王如果執念情愛,唐僧將無法西行,女兒國也不復存在。國王和唐僧的愛情,注定分離,才能成就彼此。
生活中,由于很多原因,或許是外部時間、空間變化,或許是人與人成長方向、步伐變化,也存在許多有緣無份的情侶,當緣分錯過時,或許這正是世間因果,順勢放下執念,才能解救自己也解救別人。
03 “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
國王昏迷時,做了個夢:夢見唐僧為她留了長發,但她感到唐僧并不快樂…
所以她親自給唐僧披上了袈裟,而這次袈裟也再沒有滑下。
國王和唐僧最后的選擇,其實并沒有選擇眼前的“幸福“,而是選擇自己的”使命“,正是這種無人可替的使命,讓雙雙收獲了愛情的美好,收獲了精神上的幸福。
于丹曾經說過:“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義。越是關注自己幸福的人,可能越追求不到幸福。一個人可能馬上追求到的快樂,往往是淺薄的,有時候它為了一個更深層的目標,付出更多的時候,這才是生命的意義。我們都說當下如何幸福,有的時候自己的幸福剝奪了別人的權利或者傷害了別人的公平,起碼某種程度上掠奪了別人的資源…能不能在大家都平等,每個人都舒服的情況下盡可能的追求自己的幸福,同時,能不能夠成全別人而讓自己獲得生命的尊嚴,我想這才是人全部的追求。”
正在觀影的你,你能告訴我你的幸福是什么呢?
席菲
二級心理咨詢師? ? 婚姻家庭咨詢師
風格溫婉親切,條理清晰,助力你在情感世界里,有能力愛自己,有余力愛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