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時期,山東鄒城,那時青山綠水,野生動物資源豐富。
孟子和朋友準備搞一場BBQ,問題來了:
到底是去山上獵熊,準備烤熊掌吃呢,還是去湖澤里撈魚呢?
于是他就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魚而求熊掌。”
很明顯,孟子不喜歡吃海鮮。
孟子也替我們思考了人生的哲學問題:選擇的問題。
人們無時無刻不進行選擇,權衡取舍是曼昆經濟學十大原理之一。
人們為了得到一樣東西,就必須放棄另一樣東西。
我們的人生總處在選擇中。
我早上7點,起來還是賴床,這是一種選擇;
中午看歡樂頌還是看奇葩說,這也是一種選擇,你選擇看了歡樂頌,等于放棄你想看清單里的所有綜藝電視劇或者是游戲時間;
晚餐吃酸菜魚還是吃西冷牛扒,我們還是在選擇,你選擇了酸菜魚,等于放棄了你想去清單里的所有其他選項。
這是微觀的,構成我們的routine。
至于中學時選擇讀文科還是理科,高考時選擇哪個大學,工作選擇哪個職業,結婚選擇哪個對象....
我們回顧人生的每一個點,每一個選擇的點,都構成了我們的一生。
選擇其實是一個判斷和舍棄的過程,你選擇了某一樣東西,就必須得放棄另一樣。
你要吃酸菜魚,你就得放棄吃牛扒。因為你的時間,你的胃,你的金錢等資源同一時期都是有限的。
那我們平常選擇的標準是什么呢?
經濟學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人,我們在選擇的時候,標準就是“效用最大”的那一個選項。
什么是效用最大?也就是“機會收益減掉機會成本”所得,說白了就是更有利自己的。
因此明智的選擇,應該是計算好成本,收益和評估風險后,最有利于自己的——前提是你要清楚知道自己要的什么。
我們每個人的選擇都依存于我們的三觀——也就是我們覺得什么更重要,這決定我們把有限資源給到哪種事物上。
你是一個適婚男青年,遠房的叔叔覺得你很有潛力,介紹閨女給你認識。相處一段時間后,妹子跟你表白了,說她喜歡你,愿意做你的老婆。
雖然你也很喜歡人家,但你說你要再想想,我還想繼續創業,現在不能分心還不能結婚,等我有錢了再娶她!
不過我也還是好中意她啊。
你遲遲無法決定,但最后還是埋頭于工作中,努力奮斗。
時間很快過去,你終于創業成功,覺得需要找個伴兒,好了可以答應妹子的請求,娶她做老婆了!
于是你興沖沖找到未來岳父,高興地喊:爸爸!我愿意娶她為妻!
妹子爸爸冷漠地說:誒誒你別亂叫!
你也太晚了,這都五年過去,我女兒早就嫁人,孩子都2歲了。
所以即使你不做選擇——這本身也是一種選擇。
你當時沒答應妹子的請求,而是選擇了繼續奮斗:在你當時的心里,奮斗你覺得更重要。
你在注意力有限的情況下,全部給予了工作——相對來說妹子于你并沒有那么重要。
機會收益與成本的角度,你也做了取舍——萬一妹子會家暴呢,萬一妹子是個妖精呢?我創業更穩妥點,這事看起來更加容易成功,收益更大。,萬一以后還有100個妹子也等著向我表白呢?
于是你決定全副身心24*7 去創業,放棄了和妹子談情說愛。
這是個人資源的權衡取舍。
選擇的主體變成家庭,那么就涉及到家庭財產的調配。
家里有兩套房產,另一套拿來出租還是賣掉?賣掉的錢拿去旅游還是供孩子讀書?
這是家因為庭的財產金錢本身是有限的。
當更多的家庭組成社會,國家時,也有更多的選擇。
經典的權衡是“大炮和黃油”,到底這有限的錢拿來發展民生經濟,還是拿來造火箭?到底我要不要和美國的壞蛋做貿易,還是跟他對剛?
財務預算里的錢是繼續發展制造業,還是拿來做環保,拿錢做環保的話,環境是變好了,但改革困難,gdp會掉,會失業和造成不穩定......
共享汽車到底是要管制還是要約束,醫院要不要繼續補貼......
這些國計民生的權衡取舍,政府無時無刻不再做選擇。
經濟學的學習,就從選擇開始,從每一個權衡取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