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當下的人,預備未來的自己

我何來?我何處?我何往?

或許,我們都看過、、聽過這三個問題,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思考過這些。

只是,可能,我們永遠也不能夠想的明白吧。不同的人生階段,就有不同的答案以及不同的“開悟”

研習會這幾日的領受以來,朦朦朧朧的感受到許多的似要“開悟”的點,但你若問我,究竟學到了些什么?

我只能說,我表達不出來,也許,我領悟到了一丁點兒關于‘講道的思想角度’‘牧養的注意事項’這樣的理念知識。

又或許,稍微的意識到了要增加,自身觸及的,領域層面的重要,以及所謂“市井生活之中感受人生百態”這樣的簡而不凡的理念。

然而,我真的能夠明白嗎?

未必!

一個六旬智者的人生體悟,哪里是我這不過弱冠之年的人可以真正明白的。

我是誰,我在哪?去何方?

就連以上的表達,尚且片面而粗淺,何況這種能夠思考一生的問題呢?

誠然,人的有限,讓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之中,產生許許多多體會和認知。而這些的體會和認知,又隨著我們周身的環境,以及所遭受的際遇,有著極大的聯系。

同樣的水沉香,不同人的感受,這個說“煙氣沉悶刺眼”那個說“青煙裊裊怡人”,一樣的五花肉,這個說“肥美好味”那個說“油膩難吃”

一樣的事物,有著千萬種的經驗,同樣的人,也有成長和變化的無數可能。

正所謂“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一個知識,一種分享,需要有時間的陪伴去消化,也需要有相對應的經歷去體會。

我是誰?我在哪兒?我要去何方?

誰知道明天的自己會如何,又會遇到什么呢?誰能撇開今日,去認識明天的自己呢?

好好的活在當下,努力去聆聽,也努力去體會吧!師者在于授業解惑,而真正的智慧,更大的一部分,是這之后所面對的人生。

對未來抱以期待盼望,但不要幻想,面對今日的現實與基本‘柴米油鹽’的所需。對明天書寫計劃,但不要童話,面對現下自身的缺陷與個人‘酸甜苦辣’的生命。

作為學者,就做好手所鉆研的那一項學術,是醫生,就努力醫治每一個所接手的病人,是商人,就做好每一筆手頭上的生意。

同樣,作為牧者,努力去面對教會的每一個信徒,盡力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哪怕只是“端茶遞水”亦或是“研經講道”

在當下的階段,做當下的人,未來的自己,自然有未來的事情……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