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練琴不自覺怎么辦?

向我提出這個問題的媽媽有個值得稱道的點是:把練琴的事歸為孩子的事,我覺得這一點非常值得提出來強調,不然如果練琴變成了家長的任務,需要拿著鞭子在背后吆喝著習練,就談不上自不自覺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


孩子練琴不自覺,看看家長們又是怎么做的呢?

A,彬彬,你這次鋼琴6級考過了媽媽給你買最新款的ipad。

設問:如果彬彬通過了考級,究竟是ipad的魅力促使,還是取得通過的勝利激發的呢?

B,彤彤,你只需管練琴練好,其它的事情媽媽來做,收書包,削鉛筆,疊被子等等這些你都不用管,你要把所有的時間用在練琴上。

設問:如果彤彤的琴練的不如媽媽期待得好,她的價值感如何體現呢?退一步講,如果彤彤果真因為刻苦練好了琴,其它的生活能力一概不會,她能應對生活中的其他事件嗎?

C,小琦,你怎么又在偷懶,我看你也不是個練琴的料,你老爸老媽都沒那基因。

設問:否定了孩子的天賦,捎帶上了否定自己與家人。這對孩子除了一棍子打死還能有什么促進呢?

D,文文,你看隔壁家小剛跟你一樣大,一起學的琴,人家都過8級了,你怎么考個6級還這么難,你到底有沒有在認真練習?

重中之重:比較是對孩子殺傷力最大的武器之一,除了打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陷入“我怎么努力都不夠好”不良的情緒中,別無效力。


如上四個例子父母參與練琴主張的例子常常發生的,還有的家庭父母、爺爺奶奶越俎代庖相當嚴重,不僅僅代勞孩子的穿衣吃飯,個人衛生,還代勞了孩子的學習與練琴。



圖片發自簡書App

解決方案:

1,選老師。一個可以耐心輔導孩子后續習練的老師也非常重要,如果老師只顧著趕進度授課,讓家長參與太多,很大程度上會加劇家長的參與度,讓責任落到了家長頭上。

自家例子:鬧少在學樂器前試聽了鋼琴與小提琴,小提琴老師明確告訴我必須家長跟著學,否則他沒辦法教,鋼琴老師態度稍微婉轉,不過也強調了家長監督并一起來聽課的重要性。 聽起來樂器老師是很希望家長參與課程,并承擔記憶所學內容及督練責任的。 也確實,一節課30分鐘,老師除了很短的時間聽下上堂課所學,更多的時間是用在教授新的內容上。一味地趕進度盡快考級的老師常常會這樣。

2,激發孩子對音樂的興趣。

我曾給我的兒子看過一部電影《夢幻飛琴》,影片從頭至尾都采用了故事結合鋼琴演奏的方式進行,由朗朗親自表演,演奏了肖邦很多著名曲目。這部影片讓孩子感受到了鋼琴的神奇與夢幻,還知道了肖邦這位令人傾佩的偉大作曲家鋼琴家。另外,常常帶孩子去聽一些現場音樂會,音樂主題夏令營。

3,創造機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所學是有用的。

自家例子:一年級期中音樂課考試的時候,音樂老師提議孩子們除了唱一首歌,還可以表演特長。我兒子彈了一首新學的鋼琴小曲子,獲得了加分,這個經驗令他非常雀躍,覺得自己的辛苦沒有白費,是有價值的。另外,在家庭聚會的時候,讓孩子們表演特長也是很好的激勵機會,讓所學得到發揮和掌聲。當然,如果可以創造一些上臺表演的機會,自然是既鍛煉了膽識,又增加自信的好辦法。很多學琴的機構會在年終提供孩子們這樣的機會,家長也可以在自己公司的年會上推薦。(如果合適的話,盡可能給孩子創造多的,發揮他苦練價值的機會)

4,充分相信孩子的自覺性, 把練琴變成孩子自己需要負責的事。

父母總是會擔心不在自己視線下的孩子什么都做不好,常常陪伴做作業,陪伴練琴,結果卻是適得其反。孩子的拖延癥一點沒改,還一再地與父母抗爭。我也遇到了類似的挑戰。


圖片發自簡書App

自家例子:鬧少的練琴早期時候是外婆陪伴,由于我們是在老師家的琴房習練,老師反饋他會跟奶奶爭吵,生氣不愿意練習時還會重重的用手掌去砸琴。偶爾我去陪伴的時候,也會發現孩子有情緒,往往發生在我說他指法不對,或節奏不穩的說教之后。 指法是鋼琴老師千叮嚀萬囑咐對初學孩子的重中之重,我總擔心他一旦形成習慣就改不過來,所以不自覺地會去修正他。節奏的方面更是需要耐心習練到熟練的程度才有可能達成的。家長一心急,孩子做不好,就更心急了。 所以,后來我想了個辦法,無條件信任。練琴奶奶和媽媽都不再作陪。現在,鬧少已經變成鋼琴老師和其他學琴父母交口稱贊自覺寶寶了。一天兩次時間到了就自己主動去了,雷打不動。

5,不強化考級獎勵,等待孩子有了上進意識,自發要求更上一層樓。

學琴從來都不是件必須的事,考級就更加不必須了。我相信每個孩子對于榮譽與卓越的追求與生俱來,是不需要物質刺激與獎勵的。鋼琴老師會給家長灌輸考級的思想,一方面也是希望建立目標,持續學下去,不半途而廢,拿下一個個里程碑給自己辛勤練習的鼓勵,另一方面考級通過率也是機構檢驗鋼琴老師能力的標準之一。所以考級似乎是絕大多數學樂器孩子的必由之路。雖然我覺得不是唯一的路,但我想大環境如此,人總是會學著去適應環境,以獲得更多的支持與信賴。考級仍然是孩子自主意識到了才能為的事,尤其到了4級以上的難度。

6,制定時間表并貫徹執行。

懶惰是人類天性,就更別說孩子了。時間表一定是在與孩子商定后共同制定,以孩子參與動筆為最佳,如果孩子還不會寫字,可以用畫圖表示,只有自己參與寫下來的時間表才更具備“承諾”效力。不是父母逼迫為之,而是自己也覺得應該如此,言行一致是每個人都會從骨子里遵守的事。只是,孩子可能會一時貪玩忘記了時間,這時,家長可以采用無聲的提醒。(比如指一指手表,一個約定的眼神或姿勢)


原創 首發于 王皙秄的自媒體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