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老師 怎樣提高孩子的專注力(1)

到了三四年級開始,孩子就開始自我覺醒了,他有了自己的小想法了,按照家長的說法是孩子就“不聽話”了,要在情緒安全的前提下和孩子溝通,溝通不下去就換個角度去想問題。

作為父母,在外面是什么角色都不重要,不管你是總經理還是CEO,還是大明星,在家里你就是爸爸,你就是媽媽,在家里有更重要的事情等著你去做:教育孩子。

在家里要培養孩子的好習慣,教會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緒,教會孩子遵守規則長幼有序,例如在餐桌上,要菜上齊后要長者先吃孩子才能吃,但是現在很多家庭都反過來了,孩子都給排在第一位,這個不是對孩子好,是在害孩子,如果在家里沒有規矩,在學校里也不遵守學校里的規矩。

最為父母我們的陪伴是有效的嗎?統計一下你自己每天用在手機上的時間,我們很多寶貴的時間就在自己的手里溜走了,我們總是通過朋友圈在看別人的事情,卻忽視了自己的問題,所以,放下手機真誠的陪伴孩子。

孩子的學習能力

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

1、先天的因素:

(1)遺傳基因,孩子出現坐不住、不聽講、注意力不集中、多動癥等情況,他背后一定有個特別躁動的爸爸或者媽媽,據說多動癥40%可能來自遺傳,注意力特別不集中的孩子,一定會從他的父母身上找到原因。抽動癥的孩子,觀察一下他的媽媽,會有情緒激烈的狀態。

剖婦產的孩子感統失調的幾率會很大,他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聽課過程中會遺漏老師所講的知識。當孩子聽覺視覺觸覺不能很好的配合的話,就會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剖腹產的孩子和順產的孩子是有區別的,順產的孩子在生產的過程中是人生中的第一次的感覺統合的一個訓練,剖腹的時候是人為的干預孩子出生的,恰恰少了這個訓練,所以一定要做撫觸訓練,即使是順產的孩子也要做撫觸的訓練,孩子不愛寫作業一定要做手部肌肉訓練,訓練手部力量,延長孩子寫作業的時間,可以買按摩球或者帶有公斤數的手部訓練器。

(2)后天因素

父母關系不和,離異、教養方式不當,全家意見不統一,老人和年輕父母的意見不統一、父母自身的原因(包括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自己就有多動癥,等)

強調:家庭的和諧會讓孩子的注意力是安定的,每一個孩子在學校或者在家里都需要有歸屬感和價值感,就是我說話有人聽,我的存在別人能看的見。比如父母在玩手機的時候孩子過來了,我們無意識的就會說等會或者直接呵斥孩子一邊玩去,孩子接受到的就是我不被接收,爸爸媽媽沒看見我,或者說孩子畫了一幅畫、撿到某種東西,拿過來給我們看的時候,我們有的時候會說:切,就這個!這個時候孩子也會覺得沒有價值感。一定要看,要給積極的評價,別有任何傷害孩子自尊的話。

父母離婚孩子心里會安全感缺失,孩子的生命來自爸爸和媽媽,所以父母離婚后,孩子就心理就分裂了,一半屬于媽媽半屬于爸爸,然后現在又不在一個家庭,這個時候孩子的耳朵就會豎著,每天就會去聽,他是觀察者,每天看父母是如何做的,當父母吵架的時候、離婚的時候,小學階段的孩子就會覺得,可能是因為我不聽話、我表現不好我沒考好,所以爸爸媽媽生氣才離婚,而大的孩子的不安感就是:家都沒了,我還學什么啊!所以也會造成孩子厭學、輟學、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有的孩子不上學了、生病了回家,他就是用自己的辦法在拯救這個家,因為他生病了,父母就顧不上吵架、帶著他去看病了,就顧不上離婚了。

所以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都在父母身上。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