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題目想說的是影視劇中的戀愛和眾所周知的成功的創業故事之間的相似之處。
如果一句話概括的話,就是兩者都體現了一種類似幸存者偏差的感覺。
初看《逃恥》,很容易看出編劇在男主和女主的感情形成過程中設置了很多障礙,其中不乏女主的主動嘗試被男主拒絕,女主又拒絕了男主的主動的情形。這些可以視作是劇情和現實的分岔點。因為作為一部劇,男女主角是確定的,劇作這種形式就限制劇情必須收縮到男女主角之間,所以二人的關系必然會出現緩和和轉機。這是一種中心化(更準確地說應該是中軸化)的情形。可現實情況卻非如此。盡管每個人的第一人稱視角決定了自己必然是自己世界里的主角,但另一位主角(如果有的話)是誰卻不是在劇情發展前就能確定的了。所以人際關系的網狀結構實際上決定了去中心化的特點。所以每到事情產生困難時任何一位處在這件事之中的人都可以有多種選擇。而這些選擇的多樣,遠非劇作所能涵蓋。所以劇作所能表現的只能是多個分叉下的一條路徑,雖取自現實,卻遠不能表現出現實的方方面面。
谷歌也是一樣。最近聽一期《內核恐慌》的時候聊起了谷歌,進而引發了我對那些成功的創業的新的認識。我們看待谷歌的成功時,難免帶入拉里·佩奇或者謝爾蓋·布林的視角,看出谷歌的成功是建立在他們一個又一個正確的決策之上的。事實也確實如此,我在這里也無意貶低那些明智的決策在他們取得成功過程中的重要性。我只是想說,如果我們現在回看當時的情況,就會發現遠不止谷歌一家公司企圖成功,應該說當時的創業公司數不勝數。但只有谷歌在一次次的分岔中走到了能夠達到一定規模的那條路(至于達到一定規模到成功這一段,就不是分叉這個類比能概括的了。不過不影響前文的推斷。)
所以當時分岔處有沒有人做出不同于谷歌的選擇,當然有。只是現在沒人記得他們罷了。所以《逃恥》和谷歌的相似之處是什么,是每一個分叉處都有人做出不同的選擇,但正是某些選擇導致的結果讓人們只注意到了達成這種結果的路徑,甚至把其他路徑也存在、也有人走過的事實忽略了。
也許想起這些會有些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