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扯談(四)
巧言令色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中國有好多東西,是讓我們一邊罵一邊喜歡的,破口大罵與由衷地喜歡,水乳交融地結合在一起,令人嘆為觀止。
比如這個“巧言令色”,按照朱子的說法,“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你能說不喜歡?卻從孔子那時一直罵到現在,將近三千年!
今天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
說司馬穰笡替齊景公練兵,為了整肅軍紀,也是立威,殺了齊景公的寵臣莊賈,并拒絕了國君的赦令,此舉讓司馬穰笡一舉成名。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殺吳王寵妾的孫武,立木南門的商鞅,我想,這算不算巧言令色的一種呢?這些東西為什么要被罵呢?
想了很久,直到看到《四書辨疑》中的一段話,才算琢磨出點味道。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本身沒有錯,但若沒有一
顆“德”心就不對了,假如還要包藏禍心,就更要不得了。實際上,內懷深險包藏禍心之人,往往巧言令色,讓人防不勝防。
剛出來打工時,單位有一同事,人極老實,又極客氣,上班是上班,下班靜靜地抱一大厚本書看,怎么看怎么像一好孩子。一日問我借錢,我剛好在上班,十分內疚地說,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我身上沒那么多現金,下班就取給你。要知道那時的深圳物價多便宜,我每次只取一百塊帶在身上,逛趟佳華只用十塊錢。等我下班去取,回到宿舍,一群同事呲牙咧嘴在開會,個個被老鼠咬了手指頭似的搖頭嘆氣,原來,那“好孩子”向每個同事都借了錢,然后就走了,班也不上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很久以后,我們還偶爾會聊起他,有些人還是不愿相信他會騙人,“多好一孩子呀”。
到現在翻翻新聞,當年那哥們的騙術早已落伍,“巧言令色”的技術早已日新月異,打電話,發鏈接,層層包裝,步步為營,以真為假,以假為真,以真為真,以假為假,真真假假,讓幾千年前圣人們也會嘆息:“人心不古!”
所以想想,再看看一臉委曲的“巧言令色”,不由下意識地站遠點。“巧言令色”憤憤然:“我本是我,用的好是你們的功勞,用的不好就是我的錯,你們真虛偽。”想想也是,我們真虛偽!趕緊照照鏡,仰頭走開,好像不是說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