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紀錄片《中國》的播放,作為首篇,《春秋》不只是時代的名字,更為我們展示一個思想者的寂寞與執著。
隨著周王朝的衰落,諸侯雄起,各自稱霸,崇尚禮制的孔丘在魯昭公的支持下,一輛馬車,一個車夫,便直奔東周都城洛陽尋覓李耳。他要與這位當時掌管國家檔案典籍的史官——老子求教,關于“禮”的困惑。
孔子期待周王朝的倫理規范,并希望用鮮明的禮制來拯救混亂的社會秩序。而老子一向主張道法自然,無為而治,兩人觀點相去甚遠,到兩人的會面,卻也促成了兩種思想的交流融合,影響后世兩千年。
那個時代,教育只是貴族的特權,從洛陽回來的孔子就打破了這一局面,開辦了第一所私學,廣收學徒。孔子教書的地方,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杏壇。他主張有教無類,只要支付很少的學費就可以從師而學。他的思想核心,便是“禮”“仁”二字,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講究“愛人”,成為我們做人秉持的基本道理。
孔子不只是一個影響后世的思想家,更是一個執著的行動派。“喪家之犬”這個詞,也唄首次用在孔子的身上。為了推行他的政治抱負,他開始了漫長的周游列國的時代。長達14年的歲月,他一直為他的理想呼告奔走。最讓人揪心的是陳蔡之圍,七天斷糧,弟子相繼選擇離開,孔子卻照常誦書彈琴,臨難不懼。面對子路的困惑,孔子堅定明確地回答:“君子即使身陷困境,也會有自己的堅守;小人若遇到困境,就只會胡作非為。”
七天后,解困的曙光,又卻因為楚昭王的離世,又讓他再次陷入無處覓明主的幻滅,他只得最終返回魯國,回到杏壇,繼續開課授徒。“韋編三絕”的故事,也是發生在孔子最后幾年的歲月里,他癡迷于《易》,并漸漸讀懂了老子。
孔子,是影響世人的思想家,更是一個令人敬佩的理想主義者,他以一已之力游說天下,苦苦奔走,企圖改變已經衰微的社會秩序,即使生前一直不被理解,但他給后世帶來的影響卻一直在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