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片來自網絡
1.
今天午覺醒來,收到同事的信息,說上午催的那套沙發,幫忙截回來。客戶說家里還沒裝修好,沒地方放。還沒睡醒的我看到這條信息,瞬間嚇醒。趕緊通知倉管員,把貨截回來。
結果,倉管員告訴我,包裝的同事從上班到現在一直在鬼叫,責怪我為什么不早說,搞得他都沒地方包裝。現在好不容易包出來了,又不安排發貨!是不是吃多了?閑得沒事做,把他當猴一樣耍。
本來剛睡醒看到這樣一條信息,自己心里都不爽了,結果還要被工廠的同事罵,氣立馬不打一處來了。也覺得自己是多管閑事,盡做些吃力不討好的事。因為這個客戶的沙發交貨期實際還沒到,只是恰好客戶今天收貨的產品中有件破損,需要今天補發。而我想著,如果把沙發催出來一起安排的話,就可以省一筆運費。
我也去了解過客戶的情況,他當時要沙發要的比較急,所以想,那干脆就催工廠,一起安排發貨得了。這樣不僅可以省運費,還可以方便客戶收貨。人算不如天算,一切都是我太自作主張了。客戶聽到沙發要發出時,卻說,先別發啊,我家里還沒裝修好,沒地方放啊。
簡直無語了。遇到這種情況,我也只能表示很無奈。而對于工廠的同事的態度,更加表示無語。剛開始是很生氣,因為不止一次遇到不被工廠理解的情況了。動不動就在那破口大罵,雖然我聽不見,但從其他同事那邊聽說還是蠻郁悶的。同事還開玩笑地讓我盡量不要去工廠,不然工廠的同事有可能會把我打死。
其實后來想想,也沒必要生氣。因為每個人所在的立場不一樣。如果自己在他們那個崗位,也會覺得現在的自己不可理喻,有種被玩弄的感覺吧。
2.
記得在聽《職場三十六計》時,楊萃先老師有講過一個“恐怖故事”,大概是說,在一棟大樓,當領導在頂樓看到一部即將墜毀的飛機朝這座大廈開過來時,急急忙忙地邊打電話邊往下跑。
第一個打給在一樓的小白,告訴他趕緊離開大樓,有危險。然后來不及解釋就掛了電話,忙著通知其他的同事。
而蒙在鼓里的小白則覺得莫名其妙,好好的,領導干嘛要叫我離開大樓。是不是看我不順眼,故意支開我,然后再以我擅離職守來解雇我。我才不干這種事呢。
正在小白還在猶豫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飛機已經墜毀了,根本逃不出這座大樓了。
看似有點夸張的故事,但我們只需要里面所要表達的信息就好。那就是每個人所在的位置不一樣,所以決定了所看到的事物的局限性。而我想,產生爭議的原因也在于此。很多時候,與別人吵得面紅耳赤,大家都急著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方的話語根本就聽不進去。
待冷靜下來了后,才發現,彼此都沒錯。只不過對方是基于他的崗位做出的判斷,而你也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但是,公司的高層管理員,則能夠站在較高的角度考慮問題,他能看到更遠的方向,因此,做出的決策也會比較保守。而我們像上面故事中的小白一樣,只會覺得領導有毛病,可能是個大傻帽。
剛入職場的時候,也確實會這樣認為。覺得領導為什么不那樣做呢?為什么要畏手畏腳呢?不是有個很好的機會擺在面前嗎,為什么就不好好把握呢?于是,趁領導心情好,就會拋出這些問題。他便會告訴我答案,不得不說,姜還是老的辣。聽完領導的解說后,發現自己考慮事情還是不夠全面啊。
3.
之前,公司的一個男同事,經常因為爭論把女生給弄哭。
有次,聽到他和一個女同事就一個問題在討論。雙方都沒錯,只不過所考慮問題的角度不一樣。男同事一個勁地在強調怎樣做就可以了,而女同事則說,我嘗試過如何操作,但是行不通。兩個人,你一句我一句,聲音的分貝越來越大,后面便升級為爭吵的地步。最后,女同事說不過男同事,以哭泣結束了這場爭論。
發生這件事之后,領導找男同事談了話,具體談了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后來,我發現,男同事再與別人爭論時,都會加上一句,“我是這樣考慮的,都是基于我這邊的角度,但是我不知道,你那邊是有什么困難之處”。發現,有了這句話后,聽著都舒服多了。因為,他并沒有像上次一樣,強調自己的想法,然后花了大量的時間,試圖讓別人接受自己的觀點。
當聽到對方這句話時,就知道對方會靜下來聽自己講,而做為回報,自己也會停下來,認真地聽對方講講他的難處。往往有時,聽完之后就理解了,而也就沒必要爭吵了。即使沒有理解,但起碼,知道了對方的苦衷。用詞也就沒有那么絕對,會留有余地。而不是表現得唯自己是正確的,別人都是大傻逼。語氣也會更榮和些,而不會顯得咄咄逼人。
我想,看過很多人吵架吵不起來,或許就是深諳此道吧。他淡定地在那里,聽著你陳述完你的觀點,然后不緊不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小時候,總覺得這個世界,不是好人就是壞人,非黑即白。但是,隨著越長大,才越明白,這個世界還有很多灰色地帶。自己不知道,不代表他們不存在。而他們的存在,即使無法理解,但知道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