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24

<h2>破碎人格者的凌亂罪行</h2>

健全的人格,能發起有組織的行為。一些破碎的人格,發起的則多是凌亂的行為。

為丈夫獵艷并殺死善良女護士的譚蓓蓓,可能即如此。

譚蓓蓓的新聞曝光后,我第一時間很震驚。雖然聽了無數可怕的故事,雖然從理論上能推導,但每次聽到類似事件時,我還是很容易震驚。

震驚好,證明我雖然聽了這么多殘酷的故事,心還沒有變僵硬,總保持著柔軟。

所以,我也試著用心去體會,譚蓓蓓的殘酷與愚蠢的行為,到底是由什么樣的心理驅使著。

直到一名來訪者對我說,她理解譚蓓蓓,這份感性而非理論推導的答案才浮現出來。她的故事,和譚蓓蓓的故事有些類似,也是與丈夫戀愛時,她有出軌的行為,結婚后被丈夫知道后,她愧疚得不得了,并對丈夫說,你也可以出軌,作為對我的報復。

只是,她沒有像譚蓓蓓那樣,竟然還替丈夫去獵艷并殺戮,而且,是利用了她的孕婦身份,騙取了受害者的信任。

我問這位來訪者,你為何那么做?她說,她當時也不知道為什么,現在回顧起來,就是內心太缺愛了,如果有人向她表達好感,她就會迷上這份關系,欲罷不能,于是很快就發展到性行為。

這種說法,我在我一位男性朋友身上見到過。當時,他有一份非常滿意的戀愛,覺得與女友的感情深到了血肉里,不可分割須臾。然而,當另一位女孩對他表達愛慕時,那種感覺,他太需要了。所以,雖然預料到一旦曝光,女友會極度受傷,并且鐵定會和他分手,但是,他還是飛蛾撲火,一頭扎到了三角戀的泥潭中。果不其然,女友知道后,震驚,震怒,雖然極其痛苦,但還是堅決與他分手了。之后,他感覺失去了整個世界,與另一位女孩的關系也變得索然無趣,走向了分手。

前面那位來訪者,和我這位朋友,都是童年極其孤獨的,他們與媽媽相處的時間很少,而且質量也相當差。我這位朋友,甚至從四五歲起就常常離家,晚上睡在野地里,而他的家人,竟然也聽任他這么做。

如此長大的孩子,太少親密,太多匱乏,并體驗過可怕的孤獨。所以,別人的示愛,對他們有致命的吸引力,而關系中的疏遠與結束,對他們又有致命的打擊。所以,他們就好像是在拿一生的能量,去尋找愛,去避免關系的結束。#p#分頁標題#e#

所謂的正常人,也是將愛當作第一重要的事情,但正常人在戀愛中,能發起有組織的行為。即,他們不會只看到眼前的一步乃至幾步的局部,而會看到一個整體。

相反,我這位來訪者和這位朋友,他們追逐愛時,就像餓鬼,只要眼前有一點肉,就會撲上去,而不管那背后還有什么。同樣,當他們看到關系中的拒絕時,也會立即將這份拒絕視為全部,而會想著盡一切可能避免,并為此付出一切代價。

或許,譚蓓蓓有同樣的內心。她內心極度匱乏愛,于是當有人關注她時,她就出軌了;丈夫指責她時,她就內疚了;內疚了,她就想補償;補償時,她不管后果……她永遠都是在解決當下的那個難題,以吞下毒藥的方式。

一名叫楊明的軟件工程師可能也是如此。他要買房子,還差17萬元首付,于是在北京搶了銀行。

他的人生很凌亂。與譚蓓蓓一樣,他們都受過高等教育。我那位來訪者和那位朋友一樣,也都受過高等教育。托高等教育的福,楊明找了不錯的工作,但一受挫,就辭職了。幾次辭職后,淪為無業人員。后來,別人給他介紹了一個女孩,條件很好,他很喜歡,于是騙女孩說自己在工作,以此維持戀愛關系。

甚至,和女孩到了談婚論嫁的地步。想必那女孩是一個對情感烈度要求不高的人,否則,怎可能到了這種地步,還不知道男友是否有工作。

談婚論嫁,是楊明的渴望,但是,女孩談到了買房子,兩人湊了錢,還是不夠。不夠,他就想到了搶銀行。搶銀行時,他就帶了一把刀子進去,而他個子只有一米六,輕松被銀行員工用凳子制伏。

看到他搶銀行時的幼稚行為,我想到一句有些惡毒的話:他的自我,都不能為智商騰挪出一塊空間來。

不過,我知道,這不關智力的事,問題主要是,他的人格太脆弱,不能管理自己的渴求與匱乏。

這樣的故事中,真正的難題是,當有渴望的時候,如何滿足自己,當有痛苦的時候,又如何化解。人格健全的人,他既是體驗者,也是觀察者和思考者,他能顧及細節,也能看到全局。之所以能做到這兩點,是因他對得到愛有信心,也因而能承受欲求暫時得不到滿足。

然而,人格破碎者,內心沒有承受痛苦的空間,也沒有延遲滿足的空間,他們很容易飲鴆止渴。

寫這樣的文章,會冒著被罵的風險。因為,太多人希望將匪夷所思的犯罪者妖魔化,將他們視為與自己絕對不同的惡魔。一方面,可以更恨他們,并認為這是極端且少見的個案,與自己的生命無關;另一方面,也與自己拉開了距離,似乎自己與他們毫無相同之處。

但其實,人類所有的故事,如果仔細審視,特別是能深入聽他們講話,就會發現,我們都活在共同的人性中。

<h2>梁龍的面子與王菲的里子</h2>

人這輩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這是王家衛的電影《一代宗師》中一句經典的臺詞。

什么是面子,什么是里子?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可以準確地來說明這兩者。

這件事情就是二手玫瑰的主唱梁龍在《惡毒梁歡秀》上爆出他的確和天后王菲有過一段戀情,非典期間開始,非典期間結束,很短暫。

結束的緣由是王菲去云南探謝霆鋒的班,當時謝霆鋒在云南拍電影,梁龍就感覺到不對勁,他對梁歡說:“所以,我就覺得奇怪,這也太不江湖了,我說這就算了吧,這是沒面兒,憑什么呀。”

在這樣的三角關系里,梁龍感覺到受傷,我想這很正常,但關鍵是在這個過程之中梁龍講的“沒面兒”這個詞,而且這個“沒面兒”是梁龍和王菲談戀愛時常有的一種感覺。

比方說,一次兩人對話,王菲就問他你住哪兒呀。梁龍說住望京。接著王菲問,哪個別墅呀。這時候,梁龍再次感覺到受傷,覺得“這種兩個世界的感受確實挺傷人的”。這仍然是一種面子受傷的心理。

而且,最后他對梁歡說:“千萬別跟名人談戀愛,因為你永遠會記得她,她永遠會看不著你。”這仍然是一種面子受損的狀態。

面子心理,是中國人一種極為突出的心理現象,國內國外的心理學家在研究中國人國民性的時候,都會把面子心理列為中國人的頭號心理現象。

我們繼續問:什么是面子心理?什么又是里子?美國心理學家科胡特有一個非常好的詞語可以描繪這兩者。科胡特是專門研究自戀的,在科胡特之前,自戀似乎都像是一種病態的描繪,但是科胡特為自戀正了名,他說自戀也有很健康的自戀,所以從科胡特開始,談到“自戀”這個詞,就不再像是說一種病態心理似的。

科胡特講到自戀有兩種,一種是實體自戀,一種是虛體自戀。什么是實體自戀呢?就是你的自我價值感,你覺得“我很好”這種感覺是一種很真實的東西,是一種實體,這種自我價值感不會因為外在條件的變化受到很大的損害,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真實存在的自我價值感。

虛體自戀,是和外在條件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比方說美貌、金錢、社會經濟地位、名氣,等等,當外在條件很好的時候,可能你的自戀會爆棚,但是當外在條件變差的時候,你的自戀會受到很大的損害,這就叫作虛體自戀。

虛體自戀就是經典的面子心理,而所謂的里子就是實體自戀。

當一個人虛體自戀,做事情的時候,注意力都是放在外在條件上,放在比較虛的東西上,而對真實的、核心的東西好像總把握不住,總會有所忽視。

比如說陳冠希講到這樣一件事情,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時候離婚,后來父母對他整整保密了9年。大概在他十三四歲的時候,才知道父母是離婚的,他當時有一種很深很深的上當受騙的感覺。

為什么離婚要保密呢?在我做咨詢的經驗里,離婚保密這樣一件事是非常多見的,這里面就有虛體自戀的部分。

這樣的來訪者都會講到,結婚,過得像正常人一樣,這樣一來讓他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完整的人,而離婚這樣的事情,特別是離婚被別人知道,就會有一種很深的羞恥感,好像自己不再完整了,而且不再是正常人了。假如別人在議論他離婚這件事情,他就會覺得別人在帶著一種異樣的、看不起的眼神看他。這實際上是一種內在的投射,他們的自戀是虛體自戀,所以他會覺得自我價值感必須建立在自己的婚姻是完整的這樣一個事實之上,當這個事實被破壞了,他們的自戀也就被破壞了,這個時候他們有一種“我不行”的羞恥感,投射到外部世界,就變成了別人在說他不行,但實際上真正的核心是他自己覺得自戀受損,所以他們要對別人甚至孩子保密。

當然,在想象中,他們會覺得孩子和他們一樣也是很虛的,如果孩子知道了父母離婚這樣的消息,也會有一種很深的自戀受損的狀態。

很不幸的是,對于陳冠希來講,這真的是一種真實的東西,比如說他知道了父母離婚的這件事實之后,第一反應是上當受騙,而且在多年之后仍然耿耿于懷。在這件事情之中,陳冠希看不見父母的苦心,他看見的是“我被騙了”。

“我被騙了”實際上就是在講我的自戀受到了損害,我是一個偉大的人,我是這個宇宙的中心,我是一個這么重要的人,怎么可以被騙,所以,被騙,特別是被親人騙,直接傷害到了他的自戀,而且因為這個自戀是虛體的,所以他會受傷。但假如是一個實體自戀的孩子,他可能就會想“父母是出于苦心,出于愛護我,才會給我編造這樣的謊言”,當他這樣想的時候,他的自戀反而可能會進一步增強。

真正滋養實體自戀的東西是兩個,即我投入地去愛,我投入地去工作,或者說我投入地去做我喜歡做的事情,這兩者最終的結果都會增加一個人的實體自戀。

這件事還不是最強烈的關于虛體自戀的描繪,在我聽過的故事里,關于面子心理的描繪非常之多,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樣一件事情。

一個來訪者對我說,她這輩子都感覺自己一直走在鋼絲繩上,而且下面就是刀山火海,不能掉下去,如果掉下去,就會死,所以她會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保持平衡上,這樣她才能夠走在鋼絲繩上。但是因為她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鋼絲繩上,以至于這位來訪者有這么一種情形,她既不能夠觀察別人是怎么回事,也不能夠做自我觀察,也就是,對她來講,她既不能夠有很好的自我覺知,也不能夠覺知別人發生了什么。

我會這樣來理解,因為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大大小小的事情上,似乎任何一件小事情的失控,都會讓她有一種自我破碎的感覺,所以她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上,如果做不好,就會完蛋。這是對虛體自戀的一種很深的表達,就是說任何時刻她都得看上去是好的,任何時刻不好的信息,都會直接讓她粉碎,而那粉碎的感覺簡直就等于死亡。

這位來訪者做咨詢滿一年的時候,正好在春節前,她對我說:“武老師,我現在感覺我從鋼絲繩上走下來了,雙腳站在了大地上。”#p#分頁標題#e#

當她雙腳站在大地上之后,突然之間,她發現她可以做自我觀察,也可以觀察別人,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她似乎有一個空間可以去包容那些所謂的不好的感受,觀察發生了什么,然后自己緩一緩去做更好的選擇。

實際上,虛體自戀和實體自戀的一個很重要的差別,我們在讀書的時候都可以看到。在讀書的時候,我就發現有這樣的現象,好像任何一次小考試對我的很多同學來講都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如果成績很好,他們就歡欣雀躍,如果成績不好,就備受打擊。我當時就覺得很納悶,小考試干嗎要那么在乎呢,甚至在我看來,如果小考試成績不好,其實會有一種慶幸,你可以這樣想,“天哪,非常感謝,因為這次考得不好,我才看到自己的問題,我現在就趕緊改變這些錯誤,這樣讓我可以在未來的大考試中把握住機會”。

其實我這樣想意味著我有了實體自戀的部分,按科胡特的說法就是,我有一個核心自我在那,所以小考試的驚濤駭浪沒有把我打翻,反而,在這個時候我有穩穩的自戀,有了多余的空間去思考去面對這個外在的事實是怎樣的。

但是,如果對一個虛體自戀的人來講,任何一次小考試都意味著一次沖天的驚濤駭浪,那每一次的驚濤駭浪都可能把他拍翻。成績好,他覺得自己很棒,成績不好,就覺得自己完蛋了,所以這個時候他會竭盡全力地去維護自己的虛體自戀,以至于不能很好地面對平時小考試中的挫敗。

譬如,另一個來訪者也有這樣的現象,好像他不能夠正確地估分,比如說他估了80分,結果發現只考了59分,這種估分上的差異讓他很崩潰。我問他:“你是怎么估分的?”結果他跟我講就是憑感覺,我覺得很震驚,說:“你難道不會去對答案估分嗎?”

他想了一想,也覺得很震驚,說:“武老師,我知道很多人根據答案去估分,但是我不會這么去做。”

我也覺得很崩潰,說:“天哪,你不這樣去估分,怎么能夠準確呢?”

后來他想了一想,對我說:“武老師,是這樣的,如果我對答案來估分,就經常備受打擊,以至于沒法進行下去。”

其實,他講的是,如果他對答案估分,發現自己真的不行,就會對他的自戀構成一種致命的打擊。

這時候我們就看到差異了,當一個人活在虛體自戀的時候,他似乎就沒辦法增進自己的真本事,也沒辦法去增進自己的真感情,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耗在比較虛的事情上,以至于很多事就是一種浪費。

我們回過頭再來看王菲和梁龍的差別。梁龍不僅在和王菲的戀愛中維護的是自己的虛體自戀,是自己的面子,其實在他整個成長過程之中也是這樣。我看過他幾篇采訪,記者和他自己都說過類似的心理,就是“我很講面子”,如果他很講面子的話,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維護面子上,以至于他對自身真正的實力就有所忽略。

王菲就很不同,她經歷過很多事情很多非議,戀愛確實也非常多,一般人會覺得王菲你不夠干凈、不夠純潔,不夠怎樣怎樣,其實這時候講的都是“王菲,你應該玩一些虛的東西”,就是請維護你的虛的名氣。對王菲來講,她是一個直奔主題的人,她就是要找自己喜歡的人,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她就是要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她之所以能夠這樣,是因為她有她的實體自戀部分。所以,雖然大家對王菲有很多非議,但是最終發現王菲過得很精彩。

而且我看過王菲對待自己孩子的方式,她把孩子也養得非常成功,很可能正因為,一個有實體自戀的媽媽讓自己的孩子也有了實體自戀。

我最后再講一下,所謂的實體自戀,另外一個心理學家弗蘭克是這樣講的:“投入地去愛一個人,投入地去做一件事情,幸福就會降臨。”實際上,實體自戀都建立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愛,和做你真正喜歡做的事情。

【附錄:核心自我】

個人成長中,核心自我的誕生,是一個超級里程碑。

核心自我誕生前,你像是環境的響應物。譬如,你對別人的評價超在意,似乎別人的評價定義了你是誰,你會極力調整自己,以爭取做到該環境內的最好。這種時候,你是沒有自由度的,別人的評價,會極大左右著你。

一旦核心自我誕生了,環境的變化,還會激發你的反應,但不再能動搖你的根基。由此,你有了從環境中跳出來觀察的能力與一份從容。

雖然我們總強調錘煉,但必須得說,核心自我的形成,總是取決于一個人與周圍關系的質量。若有一溫暖且能良性互動的穩定關系,你會感覺到,心靈在迅速成長。突然一天,你發現,自己不再被外在環境中的苛刻評價所左右,那就意味著,你終于有了自我。

科胡特一段話很好地描繪了核心自我:在情緒的驚濤駭浪中,有一個核心自我穩穩地站在那里。它會搖晃,搖晃是一種呼應,但只搖晃,根基不被動搖。

不過,必須說的是,溫暖、互動的關系很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你必須有自己負責的意識,而不是依賴,依賴必導致過度要求、抱怨和攻擊。

核心自我的建立,最初必須建立在這種感覺之上:我是好的。

這種“我是好的”的自戀感,是一種凝聚力,可以將關于自我的各種信息凝聚在一起。可以說,這種自戀是一種向心力。

此外,基本的控制感極為重要,我們只會將自己能掌控的信息,和自我粘在一起。如不能掌控的,我們傾向于切割和分離。

一旦“我是好的”這種感覺攢得夠多,核心自我得以建立后,我們就有了這種感覺:形勢無論怎么發展,我都相信自己能掌控局勢。此后,自我就可以比較輕松地擴展。

絕對不能接受批評的人,是因“我是好的”這種基本自戀都未形成,所以一點點“我是壞的”的信息就可讓他的自我破碎。

核心自我的養育,其實就是,父母允許孩子做自己,允許你的能量,以你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樣,你的內在就有非常牢靠的一個內核。

相反,如果父母要求孩子聽話,那么孩子就不可能有這樣一個內核在,核心自我也就根本不可能建立。并且,既然父母的話決定著你是誰,那么自然,你在長大后也會特別在意別人的話,所以別人的話就如同驚濤駭浪一樣,可以引起你極大的反應。

這也可以解釋,當今文化下,為什么我們那么容易在乎別人的話,因為聽話教育會讓我們普遍形不成核心自我。

<h2>拓寬你的心靈空間</h2>

把問題保持在一個清澈的水池中,看看有沒有一朵蓮花會綻放。

——美國催眠師斯蒂芬·吉利根

人際關系中,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對于別人的不同意見或負面情緒,自己有多大的容納空間。

這個容納空間,也即常說的度量。

度量小的話,勢必會引起人際關系中的絞殺。并且,關系越是緊密,絞殺就越是嚴重。特別是兩性關系和親子關系中,最重要情形下,是不給對方的不同意見或負面情緒一點空間,并且會長時間持續地施加壓力,要滅掉對方的不同意見與負面情緒,而讓對方和自己一致。

有時,這看似是單方的,即,強勢的一方向弱勢的一方發起絞殺。這份絞殺可以長年累月,最后被絞殺一方簡直都會失去獨立思考,也沒了情緒,變得仿佛是行尸走肉。

有時,是雙方一起發起的,這常見于夫妻關系中。即,我做什么都看著你的臉色,生怕你不高興;同樣,你做什么我也緊緊盯著你,很容易就對你不高興。兩個人對彼此高興不高興的在意到了極致,而彼此的扼殺也到了極致。結果是,兩個人都感覺到無比委屈——我如此在意你考慮你,你還是不領情,同時又非常殘酷地去壓制對方。

度量為什么會有這么大差異?一個人的度量從何而來?

在我看來,一個人能有多大的容人之量,這取決于,他心中在多大程度上住著一個人。而這一點又取決于他自己曾在多大程度上能住進另一個人的心里。

父母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成就是讓孩子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而這個人,最初一般都是媽媽。這一點能實現,需要媽媽心中住著孩子,并因而能持續穩定地給予孩子愛。

具體則是,作為養育者,父母去做一個好的容器,能容納孩子的負面情緒與不同看法。也即,當孩子有負面情緒,與父母看法不同時,理解并接納它們的存在,并讓它們在關系中表達、流動。

容器,是英國心理學家溫尼科特的術語。他說,好的心理醫生,能做一個好的容器,給來訪者的情緒、情感、感受與想法提供一個抱持性的空間。好的父母對孩子亦如此。

怎么提供一個抱持性空間?這需要做到三點:

一、在你把事情做好時認可你;

二、在你受挫時支持你;

三、你的各種感受和想法可以在我這里安全自由地流動。

在抱持性空間里,一個人可以很放松,可以做自己。并且,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在這個抱持性空間里,他有空間可以觀察自己,也有空間觀察別人,因而可以變得更從容。#p#分頁標題#e#

相反,若沒有抱持性空間,而是活在絞殺中,那么,一個人就會時刻緊張地去處理事情,沒有空間做觀察。并且,很容易會因為一點小事沒處理好,就有大禍臨頭的感覺。這既會導致他絞殺自己,也容易導致他去絞殺別人。

我有多名來訪者形容說,一直感覺像走在鋼絲繩上或懸崖上,下面就近乎是刀山火海。他們必須調動一切精力去應對哪怕在別人看來很小的挑戰,因很小的挑戰都可以讓他們失去平衡。失去平衡,就會跌落,而跌落就近乎死亡。

這樣的感覺之下,他們不可能有容人之量,最多就是貌似好脾氣而忍著。但他們對別人的排斥也會非常嚴重。

這多名來訪者,經過一段較長時間的咨詢后,突然可以觀察自己和別人了,那時他們會形容說,自己終于從鋼絲繩上下來了,不再擔心掉下懸崖,于是有了一個從容的空間。隨即,他們也有了一定的容人之量,對自己和別人都多了一些寬容。

一位男性來訪者,本有嚴重的抑郁癥,經常感覺處于崩潰邊緣。他的抑郁情緒,即來自和周邊人的種種心理絞殺。別人隨便一句話,都可以對他構成巨大壓力,于是他隨時都可能被別人絞殺。相應地,他也總在絞殺別人,特別是身邊的親人,他對他們有各種大大小小的要求,而且他們必須得按他的來,否則他就會有巨大的憤怒出來。這種彼此絞殺,帶給他強烈的負面情緒。

一次,他講到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媽媽給他提了一個不夠合理的要求。過去這種要求會讓他暴怒,而這次,他很平靜地駁回了媽媽的要求,并請求媽媽理解他,他詳細講了自己的處境,最后希望媽媽能按照他的要求來做事。媽媽自然而然地接受了。

講到這件事,他淚如雨下。當他發現,他的聲音能傳到媽媽那兒,并能發揮效果,這種感覺如此之好。并且,這種感覺,在他過去的人生中,太缺太缺了。

但是,他也納悶,為什么以前他做不到平靜對待媽媽的要求,并平靜地向媽媽提出自己的懇請這樣的事,放到幾個月前,他會不可遏制地憤怒。

平靜對待媽媽的要求,意味著,他對媽媽的要求有了容納空間,而他能平靜地向媽媽提出要求,意味著,他對自己的聲音也有了容納空間。有了對自己和對別人的容納空間后,就不必那么急了。

這個空間從哪里來?我的理解,應是咨詢的作用,他在我這里體驗到了被容納的感覺,這種感覺一再被確認,逐漸在他心里生效,現在他也可以把這種被容納的感覺,傳遞給別人了。

有天早上,我在書房里整理這些文字時,發生了一件很有趣的小事:

我家的加菲貓阿白爬到我腿上,它的毛會粘到我褲子上,我習慣性地想把它抱下,但突然想,干嗎切斷這個過程,就讓它進行下去吧。

它就這樣安然地在我腿上趴了一段時間后,我突然感覺到,有些什么奇妙的東西在我和它之間發生了,就好像是,我又一次碰觸到了它的存在,而它也變得蠻不一樣。由此,我和它享受了一段美好時光。

由此,我領會到,過去的絕大多數時候,我的頭腦不間斷地對各種事進行評判、分析與管理,而這意味著,我的頭腦不斷切斷這些事的能量,讓這些能量都缺乏空間去充分流動。而關系中的鏈接,都是雙方的能量在一個空間內順暢流動的結果。所以要止念,停掉頭腦的念頭,就給了能量流動以空間。

佛教總講止念,我過去把這個看得很艱難,覺得必須用打坐這樣的方式才可以做到,但現在想,只要不拿頭腦的念頭去切斷正在發生的能量流動,就可以很好了。譬如,阿白趴在我腿上時,雖然我還是會有各種想把它趕走的念頭,但我沒這么去做,而是讓這些念頭自由發生,但同時,給阿白趴在我腿上這份能量以一個空間,讓這份能量流動。

將這份領悟引申,就寫下了這樣一段話:做事時,重要的不是頭腦多聰明,而是讓能量流動起來。能量流動起來后,它會自動指引你走向何方,這就是所謂發揮,而超水平發揮,都意味著能量充沛而順暢地流動。但能量流動需要空間,如頭腦總是在妄動的話,就意味著能量一直在被切斷。

頭腦為何會妄動?因頭腦很容易有分別心。再說說阿白趴我腿上這件事。的確,我今天早上穿的是一條比較正式的褲子,粘上貓毛必須得打理,但打理并不是一件多麻煩的事。所以,把阿白趕走,并非事實的需要,而是頭腦做了判斷:褲子粘上貓毛不好。于是,這個判斷驅使我,要做出把阿白趕走的行為。

光有這一件事還不打緊,要命的是,我的頭腦不間斷地對一切發生在我身上的事情進行如此評斷,而當我沒有覺知時,這些評斷即念頭,無形中驅使著我做了太多切斷能量的事情。

所以,對頭腦妄動念頭的覺知,很是重要。

<h2>讓一切流經你的心</h2>

和一位朋友談起自信與氣場,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其實每當談起類似話題時,我很容易想起這個故事,印象實在太深刻了。

那是1996年,我還在讀大三,跟著北大心理系的老師參加希望工程的一個項目,要通過各種測試,從來自全國22個省的22個受捐助生中,篩選出3個孩子,去美國參加當年的亞特蘭大奧運會火炬接力。

其間,一次唱歌比賽,一個8歲貴州小男孩唱《我們的大中國》,他一開唱,全場哄堂大笑,因跑調跑得太離譜了。但他不為所動地唱下去,哄笑聲逐漸消失,最終轉為安靜的欽佩,甚至,可以用鴉雀無聲來形容,整個房間只剩下他的歌聲。等他很爛的歌聲結束時,掌聲雷動。

神奇的投射與認同。最初,我們向他投射了嘲諷——你的歌聲真難聽,但小男孩沒認同,他轉而向我們投射了“我很好”,并且非常堅定,我們認同了,于是最后給予他如雷般的掌聲。

特別難得的是,這個小男孩并不傲,他就是大氣堅定,同行的《中國青年報》一名記者成了他粉絲,每年都去貴州看他。不知他現在怎么樣了,但我相信他會過得不錯。

在微博上講了這個故事并分享了我的認識后,有多名網友說,自己也看過類似故事,但都沒這效果,為什么?譬如這樣一個故事:

我上大學時院里舉辦晚會,有個環節,觀眾只要想表演就可以上臺。有個男孩子上去唱歌,唱得很難聽。他很陶醉,絲毫沒有要下來的意思,還唱了很長時間。他唱完以后,底下觀眾走了一大半,剩下的人里只有很少人鼓掌。為什么差別這么大?

對此,我的理解是,簡單堅持自我的,是自我封閉,他們用自閉之墻屏蔽掉嘲諷,但其實內心已被擊穿,只是沒表現出來,而貴州小男孩是敞開的,他允許嘲諷的能量流經自己,而后又傳遞出自信。這的確不簡單,不能簡單模仿。

我們都受不了自己的能量被屏蔽,如果被屏蔽,就會感覺到被拒絕,于是很容易轉而拒絕屏蔽我們的人。所以,一般性的堅持自我容易把人趕走。

精神分析中有一個概念——涵容。意思是,一方發出的信息,特別是負面情緒,另一方需要將其容納,然后消化,并轉化成相對好的信息,再傳遞回去。譬如親子關系中,孩子發出負面情緒后,父母需要接住、容納并消化,再轉換出相對好的信息給孩子。

講到這兒,我又想起了其他一些事情。

我自詡有一眼斷人的能力,這原來是一個慣性的東西,即我似乎從小就具備這一點,后來將它意識化,變成了一個完整意識:如想認識一個人,就須放下成見,打開感官,全然接受對方的信息,特別是神情,讓這些信息撲面而來,看看我會感知到什么。

咨詢中,則發展成,敞開接受對方的各種信息,如語言、語調、韻律以及一些看似無意識的東西等,它們傳到我身上時,我自會有各種反應,于是通過這些反應來推測來訪者那里發生了什么。不過我一直有一個弱項——不能識別對方的姿勢。如果補上這一塊,估計好更多。

最近知道,華德福學校有一個看起來神道道的課程——人智學。課上,老師會教學員如何通過感覺去認識一個事物。譬如觀察一棵植物,打開你的所有感官——五種感官、第六感以及其他,讓這些感官去接受植物傳來的信息,即感覺,然后聆聽這些感覺在傳遞什么樣的信息,并以此判斷這棵植物的功效。結果會很神奇。

聽說中醫也是在使用同樣的辦法。

美國的一個課程“阿凡達”中,老師有類似的教導:讓頭腦安靜下來,打開感官,接納某個事物傳遞來的各種信息,而后成為它。我有朋友多次上過這個課程,她說真的可以體驗到自己會成為一個植物。

聽朋友講述華德福的人智學時,我腦海里冒出這樣一句話:一切事物都在發出它們的呼喚。此前,我還有另一句話正好可以成為這句話的下一句:讓一切流經你的心。

將這兩句話綜合在一起,即一切事物都在發出它們的呼喚,讓這些能量流經你的心,它會讀到這些信息是什么。

讓一切流經你的心。這句話是我去年在南極旅游時的一個感悟。當時,我們幾個人乘著橡皮艇,在非常壯觀的藍色冰山下巡游,看著一只飛鳥翱翔的身影,突然,我有所觸動,從心里跳出了這么一句話。然后,我安靜下來。它們本來是安靜的風景,等著我拍攝,但那一刻它們一下子活了起來似的。#p#分頁標題#e#

之后的幾個小時里,我也變得很不同,幾個同行的團友也發現了,說,啊,武老師,你怎么突然間這么瀟灑。

現在想,本來我是一個宅男,其氣質即是切斷了各種能量的流經,而那幾個小時里,因為那個感悟,我敞開了自己,各種能量可以流經我,于是多了份瀟灑。所謂瀟灑,就是揮灑各種能量吧,自己的和流經自己的。真希望這份瀟灑一直留在身上。不過這份能量也是一樣,來了又走,走了又可以來。

但還好,類似這樣的領悟在不斷發生,而一次一次的領悟中,讓一切流經你的心,這句話會越來越清晰地活在我身上。

愿我們都能活得瀟灑而自在!

<h2>人性自身即是答案</h2>

真愛,源自真實。

真實,說說簡單,做起來卻很難。沒有品嘗過真實就可以被接納被愛的人,會忍不住要去討好、付出、誘惑與控制等。

先簡單說說愛中的討好與付出吧。

討好者有這么一份矛盾:你不喜歡我,我生氣,我這么努力你都不接受我!但你若真接受我,我又忍不住會想,這是我討好成功的結果,而不是你真喜歡我,所以一樣會有恨與落寞:為什么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真心對我?!

由此可以看懂,關鍵是,討好者不相信有真情,所以看不到對方的真情其實真實存在,并且對方有自主意識,對他好,并不是他的討好所致。

寫這篇文字,是因一個女孩,她將步入婚姻,卻產生了如婚前恐懼癥一樣的各種害怕,她不斷懷疑:他愛我嗎?他對我的好,不是因為我討好的結果嗎?我值得他對我好嗎……

這個邏輯,可以延伸到很多地方。如用性感誘惑而建立親密關系的人,會這么想;用金錢引誘別人的人,也會這么想;用權力壓制或幫助別人的人,一樣會這么想……所以,科胡特那句話尤顯珍貴——不含誘惑的深情。

這個境界太高,而我們需要在看似平常的情境中,發現并相信真情存在。

關鍵是真自我與假自我。

用假自我建立關系的人,會覺得,自己是假的,自己以此構建的關系也是假的,因此想毀掉這一切。但對方卻未必假,對方可能拿出了真心,并投注了真感情。

并且,真自我與假自我,并不是這么絕對。當你用假自我行使誘惑時,真自我也同時存在。譬如你可能會陷入其中,以假開始,卻真真實實地把身與心交了出去。

關系中,“我”與“你”互為鏡子,我想從你的這面鏡子里,看到我是好的,當對此沒有信心時,就會通過討好、性感、權力、依賴等方式,誘惑對方對自己好。但真得到時,我會懷疑,你對我的好是假的,因我本來就是假的。

所以,我們必須勇敢,拿出真實的自己,去投入到關系中,我們也必須有耐心,給對方自由,信任對方的自發反應。

真愛,必發生在“我”與“你”的自發反應中。

愛,就是“我”與“你”相遇,只有真實,才能相遇。但是,假若我覺得“我”是壞的、黑的,那么,我會懼怕與“你”相遇,不然你看到“我”的真相怎么辦?

甚至是,我雖然渴望著與一個“你”相遇,但我由衷懷疑,作為一個愛者的“你”存在嗎?

但,真相遇時,“我”與“你”都被照亮,并發現,我就是你。

另一個類似故事是,一位女士回顧她十幾年的婚姻說,在這場婚姻里,沒有一天我是不使勁的。開始是拼命付出,對他和他家人百般好。等關系出現危機后,又努力反省自己,改變自己。但愛,卻漸行漸遠。

或許,這個故事的關鍵是,太使勁的愛,有這樣的邏輯:我對你這么好,是為了向你顯示我有多好,而你得通過愛的舉動證明,我的確是好的;如你不承認,我就會有不滿;于是,對方失去了存在不滿的空間,并感覺自己被綁架了。

更準確的表達應該是:我要向你顯示,我是好的;而你必須給出證明,讓我確信,我是好的;否則,我就覺得自己是壞的,轉而覺得你也是壞的。

這一邏輯的反面,有兩種境界:

一、我覺得我是好的,所以無須證明,我對你好,但不期待你如何回應我,也不控制你;

二、我接受我有壞的部分,甚至喜歡這份壞,所以不裝自己有多好,所以你也不必裝。

很多曠世戀情,都是太使勁,因而有點不對勁。

譬如徐志摩對林徽因的愛,旁觀者津津樂道,但林徽因卻不為所動。

譬如,一年春節,廣東北部大雪,很多回家的人被阻斷在韶關附近的高速上,一個深圳的男人,步行去找他喜歡的女孩,要給對方幫助,結果對方不為所動。他的故事,既感動了一批人,也有相當一批人覺得他不對勁。

這種不對勁的感覺是對的,因為我太使勁,勢必要換取你的一些東西。

至少,太使勁的話,會導致壓力,讓兩個人都不自在,對方感覺到被束縛。同時,如果你太使勁,也會覺得,這份看似感人的曠世戀情,是人造的,而不是自發的,所以不真實。

太使勁去愛的深層邏輯是:我覺得我是壞的;為了掩飾我的壞與黑暗,我走向反面,表現出好,以此向你顯示,我是好的;你是我的鏡子,我渴望你這面鏡子照出我的好,即你接受我,以此證明我果真是好的。愛,就是為了這么個目的。

但是,為什么要繞這么一個彎呢?為什么非要別人證明呢?為什么你不能直接看到自己的本性,并擁抱它?本來,你對“它是好的”的這種感知,有賴于鏡子的認可,那你為何不做這面鏡子……

想通這個,忍不住跑到天臺上,舞蹈了一會兒。

需要澄清的是,對我而言,這不是一個邏輯游戲,關鍵是,今年的一系列治療中,我碰觸到了自己內心的所謂本性,它著實嚇著了我。

本能地,我一如嬰兒,期待這份本性,在一個好的關系中被認可被接納,但我突然明白,我干嗎不直接認可它擁抱它!

最簡單的表達則是,人性自身即是答案,生命自身即是答案。

宋明理學宣稱“存天理滅人欲”,而王陽明則在龍場證悟到,天理即人欲。也是一個理。

人都從合一的能量之流中而來,但它不斷從人的感知與頭腦中發展出種種復雜的二元對立。這些復雜的二元對立,需要被理解,被抽絲剝繭地一一認識到,而后不帶二元對立地,看到這股生命之流。

這就是我目前找到的答案。

后記

在本書的序言中,我講到,21年前,我給自己出了一道題:人,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人”,其實是中國人,更是我自己。

今年,我給出了一個正式的答案——《巨Ying國》這本書。

曾有一個感悟:一切美好的事物都需要很多踏實的細節累積而成。所以,真正的好東西,絕不可能一蹴而就。這本書,雖然還稱不上非常滿意,但它的確是由我21年來很多踏實的努力,累積而成。

當年,給自己出這道題時,覺得最方便的解題方法是,做一名心理醫生,從事心理咨詢與治療。事實也證明,從2007年正式開始的心理咨詢工作,對于我寫出這本書,起了極為關鍵的作用。

差不多每年,我都有一千個小時的咨詢量,所以從2007年到2016年,我累積了將近一萬個小時的咨詢量。

其中,深度咨詢,即長程咨詢,起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還保有三十來個來訪者,咨詢的時間,大多數都超過三年了。

三年看似很長。我曾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覺得不安與內疚——這么久,還沒有讓來訪者發生劇變,我是不是水平太差,還在坑錢?

但個案經驗累積多了,我會發現,咨詢常常是,滿一年時,來訪者發生了一定程度上的人格變化。滿三年時,我和來訪者的關系又會進入一個新階段……

后來也發現,那些最有沖擊力的人性經驗,也的確只有在充滿信任、穩定而結實的咨詢關系中,才能很好地呈現。

這些長程的個案,也確實展現了很多深度的、不可思議的人性,這在極大程度上幫助我理解了“中國人”與我自己。

很有意思的是,逐漸地,我發現自己能讀懂詩了,也能發現當代藝術的一些“美”了,這都源自對深淵深處的人性的理解。

這些理解,也是《巨Ying國》這本書能寫出來的關鍵所在。

所以,要特別感謝我的所有來訪者們,尤其是那些長程的來訪者。在長時間的陪伴中,既是在療愈你們,也是在療愈我,更是深度碰觸我們共同的人性。

曾做過一個夢,夢見我在一列火車上,對所有人的故事都充滿好奇,恨不得在這一次旅途中,將所有人的生活都體驗一遍。醒來后,我想,我對別人的故事那么好奇,是不是忽視了自己的生活?

也的確,我現在還沒結婚、沒孩子,雖然買賣了三次房子,但直到現在,才有了一套令自己滿意的房子,不過還未收樓。

這是一個問題,但同時,對所有人,特別是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充滿濃烈的好奇,也是我的一個特質吧。

一直關注我的文章與微博的朋友,會看到我這種好奇,而在《巨Ying國》這本書里,這份好奇帶來的思考,更是一覽無遺。就這份好奇而言,我特別要感謝那些盡責的記者,他們深入到各種熱點新聞中,那些充滿說服力的細節文字,可以幫助我真實碰觸到當事人。

同樣也特別感謝我微博的粉絲們。一直以來,我都喜歡微博,因為微博上可以和粉絲互動,包括被罵,而在一些互動中,一些關鍵性的思考就此形成。邊寫微博邊互動邊總結,已成了我的一個思考方式。

所以,可以說,那些常在我微博上和我互動的粉絲們,這本書,絕對有你們的貢獻在。

當然,最需要感謝的,是我自己。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說,他一直在無情地分析自己,你必須先弄懂自己的生活,才能懂得別人的生活。

我也如此,我對自己的一切都充滿最深的好奇,一直在鍥而不舍地全方位觀察自己。在任何其他人的事情上,不管我的文字看起來多有說服力,我都不是權威,唯獨面對自己,我是絕對的權威。

我也絕對是一個巨Ying,一個原本憨厚、老實、可靠而又消極、被動的中國式好男人。這些無情的,或者說中正客觀的自我認識,至少在我自己身上,顯示了巨大威力,帶來了無數踏實的細小轉變,而最終導致這樣一個結果——這兩年來我的身體與心理,是這42年來最好的。

同時,我也深入到一些潛意識的“無人之境”。

你注視著深淵,深淵也注視著你。這句廣為人知的話,顯示了我們對“深淵”即潛意識的恐懼。但終于,我能跳入深淵,切實體驗了其中的震撼,又安全返回,這是很難得的經歷。而這也是一點點深入認識自己的結果,是由一個個踏實的努力,累積而成。

不過,前面提到的這些探索,都是比較個人式的,也是針對當下的,接下來的幾年,我希望自己能更多地了解歷史,也更多地了解當下社會,更真切地去了解并檢驗“巨Ying”的概念。

也希望和各方面的大家,一起來探討巨Ying的概念。

最后,特別感謝我的圖書出版公司——磨鐵。按照合同,這本書應該是在2013年就問世的,但竟然一拖拖到了現在,但磨鐵的領導與編輯,都有足夠的耐心,一直在等待,沒有催促我。

也要感謝所有等待這本書的朋友,我放你們的鴿子太久了。

不過,這也的確是值得的,因為我一直在努力,而好的東西,都是由踏實的努力累積而成。

愿我們每個人,都能活得飽滿而自在,愿我們都能證到這一點:生命是為了更好地成為自己,而不是成為更好的自己,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最好的。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461評論 6 532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538評論 3 417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423評論 0 375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2,991評論 1 312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761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207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268評論 3 441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419評論 0 288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8,959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782評論 3 354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2,983評論 1 369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528評論 5 35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2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653評論 0 26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01評論 1 286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678評論 3 392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7,978評論 2 374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蝸牛計劃,每天進步一點點】 我是清泉 打卡日期:2017年7月24日 打卡天數:第24天 (1)我今年的三個年度...
    沈曼柔閱讀 151評論 1 2
  • 今天看了一部電影—《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 這部電影,劉暢的處女作,從模特轉型做演員的第一部電影。我剛開始知道他...
    cora的生活手冊閱讀 238評論 0 0
  • 1、感恩我的包包們,隨時隨地為我服務。不用它們的時候,它們就高高興興的休息,帶它們旅行的時候,它們就開開心心工作。...
    梅心梅肺_c708閱讀 170評論 0 0
  • 記得,那年的春天來得很早,去的也很早。河邊的柳樹冒出嫩芽,路邊的小草漸漸的泛起可愛的綠色。剛剛領悟到春的來臨,一個...
    塵埃__閱讀 347評論 0 0
  • 實際需求 能解決大部分緊急修復場景。 用戶無感知。冷/熱啟動,生效所耗時長及資源(性能),patch體積。 apk...
    liaowenhao閱讀 1,436評論 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