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去做頭發,燙出來以后我一看鏡子嚇壞了。頭發蓬蓬的圍著腦袋,如果不仔細看,還以為戴了一個獅子頭套,要去參加萬圣節扒踢。
我一臉不高興,說:這也太夸張了吧!剛才說只是把頭頂燙蓬,現在是整個頭都蓬了啊!
美發師跟我說稍等一會。他拿出一些藥水和工具,在我的頭發上涂抹起來……
處理完后,發型比較滿意了。
美發師說:燙過的頭發,時間越久越自然。有的顧客想要持續時間久一些,剛燙的時候就會給她們燙得很蓬,發型保持的就久一些。
我笑笑沒再說話,回想如果是過去,我會怎么面對這樣的情況: 我會離開這個發廊,回家洗好多次頭,直到感覺自然一些。然后,我再也不會去這個發廊做頭發。

現在,我做了另外的選擇。我選擇直接表達我的不滿,得到完全不一樣的結果,而且,我以后還會去這個發廊做頭發。
這是改變溝通帶來的結果。
這一次,我所使用的溝通方式是運用“我信息”。
被譽為溝通之父的托馬斯.戈登博士將“我信息”定義為表達自己的信息,由三個部分構成:1、對他人行為(或事實)的描述;2、自己的感受;3、這一行為(或事實)帶來的影響。
請大家看:
你就會纏著我跟你玩。(你信息)
下班回來我很累,不想玩。(我信息)
你把地毯搞臟了。(你信息)
看到地毯上的餅干屑,我很不開心,要花很多時間打掃。(我信息)
你沒有遵守時間。(你信息)
我準時到了,沒看到你。(我信息)
我信息是基于對自己的感受負責任,沒有對他人的行為作評判。
我在和美發師的溝通中,描述了事實——滿頭的頭發都蓬起來了,只使用了“我信息”中的一個部分,美發師了解到給我帶來的影響,及時做了修正。從而獲得了雙贏的結果。
這一方式還可以用于與孩子的溝通中。
孩子的行為給我們帶來愉悅時,我們可以這么表達:
你吃了飯就收碗,我就不用收拾,我感覺很欣慰。
孩子的行為給我們帶來困擾時,我們可以這么表達:
看到你喝完酸奶沒洗的杯子,我很苦惱,酸奶糊在杯壁上非常難洗。
父母使用“我信息”,可以幫助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他人是有影響的,從而幫助孩子學習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