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本色
----------《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有感
劉佳和
我惟愿保持一份生命的本色,一份能夠安靜聆聽別的生命,也使別的生命愿意聆聽的純真……
生命是當下被許多年輕人所探討的重要問題,但如何正確看待生命,利用生命就成為生命乃至整個人生問題的核心,但隨著生命問題隨之而來的,就是時常困擾我們的人生哲理問題,所幸的是周國平先生寫的《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給出了詳細的答案,這是一篇描寫生命的散文,主要從生命的意義、信仰、靈魂、死亡、追求和責任等方面詳細詮釋作者了對于生命的理解,引發了無數年輕人對于生命的深思和探索,也開啟了他們人生的大門。
一、覺醒與思考,生命之門的鑰匙
“在一切力量中最不可缺少的一種內在的力量,就是覺醒。”生命就像是一顆未出土的嫩芽,需要一個時刻,或者是說是一個契機,來喚醒他沉睡的心靈。也許有人擁有金錢,或者擁有地位。但事實上那只是表面的作用,因為唯有內心的力量,才能使自己活得更有意義。因此,活在這世上我們應具備三個覺醒:生命的覺醒、自我的覺醒、靈魂的覺醒。周國平先生有深沉又不失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述了他的角度——生命之三要素。生命的覺醒,顧名思義,就是要享受其內在之快樂,摒棄外在的痛苦。我們活在世上,首當其沖的就要生存,就像原始人類為了生存而生存,茹毛飲血。動機很單純,就是為了延續自己的生命。但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就出現了文化和藝術,逐漸出現了權力等級和地位,人類不再僅僅滿足于可以衣食住行,而已經上升到追求物質和精神的層面。這時,思想與哲學便誕生了。我們在社會上生活經常是為了獲取財富而為之奮斗,久而久之,竟然把這些東西看得比生命更加重要,甚至把其當成人生主要的乃至唯一的目標,以致耗盡精力,很顯然本末倒置了,充實生命永遠都是排在第一位的。應該永遠對生命存在一種敏感,去滿足它的需要。自我覺醒,就是要在生命的基礎上建立一種責任,做自己的主人,成為真正的自己,既然擁有自我,那么我們就不要在意如浮云一般的他人的眼光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現在自己想要的并全身心投入去把它做好。并且自己感到十分充實和快樂,這便是最好。靈魂的覺醒,“在世間一切生命中,沒有人是有自我意識,能夠知道自己作為生命個體的獨特性和一次性知道自己是一個我。”靈魂在某種意義來說,它是存在的,其實靈魂就相當于精神,靈魂的覺醒也就相當于精神的覺醒。認清你的本質,那么就稱之為靈魂的覺醒。
二、生的意義,享受與苦難的結合體
(一)閑適的生命,使生活慢下來
“人生無常,死亡隨時會來臨,你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么。”如果日日處于恐慌之中,倒不如放下心思,放慢速度,接受閑適的生活。當你深諳世俗之道時,一定會向往無憂的生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是陶淵明對閑適生活的向往。一棟小屋,四周遍地野花,陽光明媚,望一眼遠處的群山,便已足矣。這是金錢無法換得的,這就是享受生命的真諦,雖無所作為,但的確讓生命,變得富有意義。
(二)苦難的源頭,是生命的磨練
“人生在世。免不了要遭受苦難。”周國平先生用凝煉的語言緩解了“苦難”的消極。苦難往往是跟靈魂聯系在一起的。周國平說,“我們的靈魂是沉睡的,一旦我們感到幸福或苦難時,他便醒來了,”苦難之所以稱之為苦難,因為他沉重的打擊了靈魂,是人受到了極大的創傷,人對于這種經歷往往可以是走出陰霾,迎來新生活,由此可以看出,苦難也具備某種精神價值。苦難同樣產生距離,當我們遭遇不測時,我們往往會這個世界分離。如果我們善于運用這個機會,善于思考,就會對人生活中一種新的眼光。我相信一個意志堅強的人,并且熱愛人生的人,他一定會藏有從痛苦提煉的珍寶。苦難同時也是一面鏡子,它可以用來洞察人的內心,一個善良的人在遭遇苦難時,他一定會用正確的方法面對。他也一定會自己默默忍受痛苦,來成全他人。凡是從苦難中走出來的人,一定找到了生活的意義。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需要面對的困難就是死亡,每個人都要面對死亡,這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們應該以尊嚴方式承受死亡,而不能茍且偷生。
三、信仰與追求,方向與光
追求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并且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或許追求也不同,但無論如何追求的擁有就變成了日后的人生追求并有自己的目標,不管怎樣,你擁有了自我,擁有了動力,在歷史上舞臺上的叱咤風云,還是在名利場外的甘于寂寞,都是一種追求,追求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未必向上的,積極的,因為成敗無法衡量追求的好壞,也許一個有追求的失敗者,比一個沒有追求的成功者更加偉大。最重要的就是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想要的成敗與結果,已淪為次要。
與追求不同,信仰,就是相信人生中有一種東西,這種東西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一個精神的寄托。無論怎樣,它都是我們心中的一種信念。也許信仰并不是必須要信仰某種宗教。其實擁有崇高的追求、有超出世俗的理想目標,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信仰,這種特殊的信仰是人生路上的風向標,它激勵人們在黑暗中奮力前行。
四、生與死,誕生與回歸
死亡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沒有人可以否認它的必然性,人不可能永遠活著。所以死,成為我們每個人的宿命。當我們誕生時,我們就從“無”變成“有”,當我們面臨死亡時,我們就會由“有”變成“無”人生就是這樣,就是由一個一個的循環構成。我們存在時,我們便能感覺到自己擁有我們對世界的認知,當我們死去時,一切都化為虛無。所以我們需要趁現在之間去努力的充實我們自己的生命。蒙田說過“死,說不定在什么時候等候我們,讓我們到處都等候他吧。”這告訴我們,我們需要把不愿意或不愿意、把被動化主動。死就不可怕了。思考死亡本身本無價值,但思考死對于生卻有很大的價值。
周國平先生寫的《我喜歡生命本來的樣子》文筆優美,結構嚴謹,但不失生動。影響和改變了許多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態度。他的文章,如一股清流,吹去了我心中污濁的丑陋,激發了我對自己生命的熱愛。? ? ? ? ? ? ? ? ? ? ? ? ? ? ? 2018年12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