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5年前有人跟你說,他要造無人駕駛汽車,還要挖一條能跑超音速高鐵的隧道,再弄出個能自由往返的火箭,把100萬人移民到火星上。你一定會以為這個人是個異想天開的瘋子!
但是,這些荒誕的夢想真的正在一步步實現,這個人就是特斯拉的CEO——埃隆·馬斯克。
馬斯克涉足的領域之寬令人咋舌:從在線支付,到無人汽車、超級隧道、太陽能、航天技術、火星移民。
Zip2,Paypal,SpaceX,SolarCity,Hyperloop,TESLA,這一串令人頭暈目眩的公司背后都有馬斯克的身影。
其中,SpaceX 是繼美俄中三國之后,第四個可以發射和回收航天飛行器的組織。
埃隆·馬斯克是如何做出這么多彪悍的事情呢?
在TED的采訪中,他透露自己非常推崇的思維模式是 “First principle thinking”,翻譯成中文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
1)
什么是第一性原理思維?其實是一種演繹法思維。
我們不妨從它的定義開始。
“第一性原理”是物理學的一個專業名詞,是指某些硬性規定或者由此推演得出的結論。與之相對的則是“經驗參數”,經驗參數是通過大量實例得出的規律性的結論。(參考百度百科)
簡單來說,第一性原理就是指一個定理,或者定理的推論。
那么,一個物理學上的概念,為什么會被埃隆·馬斯克如此推崇?又是如何被運用到商業中呢?
仔細研究下定義,你會發現“第一性原理”和與之相對的“經驗參數”,其實是人類的兩種思維方式——演繹法與歸納法。
“第一性原理”是一種演繹法思維,由1個或多個定律推演而來,或者它本身就是一個定律;
“經驗參數”是一種歸納法思維,由N個已知的數據或現象,推論出一個規律。
兩者有何區別呢?舉個例子說明下。
一個善用歸納法思維的船長A會這么想:我上次遇到的冰山在水面下還有一個大冰山,我上上次遇到的冰山也是這樣,泰坦尼克號遇到的冰山也是一樣的,所以這個冰山下面一定也會有一個大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一個善用演繹法思維的船長B會這么想:觀察到這個冰山是移動的,說明它是浮在水中。根據浮力原理,F浮=G排(即物體浮力等于物體下沉時排開液體的重力),所以水面下一定藏有一個體積足夠大的冰山,看來我要小心地繞過去。
雖然殊途同歸,但是很明顯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句話很重要,后面我還會提到)
人們總是更習慣于用歸納法思維來總結規律和解決問題。比如:
員工A銷售業績突出,電話量很高;員工B銷售業績突出,電話量同樣很高;……。
所以得出結論,電話量是影響銷售業績的一個重要指標,于是KPI加上了電話量的考核。
這是我們工作中很常見的一種現象。但并不是中國教育和文化所帶來的特有現象,而是全人類都更傾向于使用歸納法。
如果用演繹法,又會如何思考這個銷量問題呢?
銷售是什么?
是讓產品與客戶接觸,激發出客戶購買欲望,并且實現成交的一個過程。
由此可見,銷售分為3個階段:
step 1. 讓客戶接觸到產品→step 2.激發出購買欲望→step 3.成交過程
其中step 1又可以拆分成官網展示、電話推銷、樣品寄送;同樣step 2也可以拆分為官網廣告文案、電話推銷術語等環節。
因此,如果是以電話銷售為主的產品,想要提高step 1和step 2的產出,可以增加電話量。(注意,這個時候的演繹法的結論與歸納法思維再次殊途同歸。標記為結論一。)
但是,換個角度的話,你還能發現,為什么一定要用電話銷售的形式呢?step 1和step 2是否可以變成新媒體營銷,是否可以變成電商營銷,是否可以變成網紅營銷?(此時,演繹法與歸納法的區別就出現了。標記為結論二。)
看到這里,你應該知道了歸納法與演繹法這兩種思維的不同之處。
歸納法只能對已發生的事實總結規律,常常會忽略尚未在內部發生的新生事物。而顛覆式創新卻是一種未發生的事情,所以歸納法思維是很難創造出顛覆式產品的。
2)
只要有演繹法思維就能成為埃隆·馬斯克嗎?當然不是!
自從埃隆·馬斯克提出第一性原理之后,互聯網圈里立刻流傳開來,網上有很多文章講解“第一性原理”到底是什么。我看到很多人這樣詮釋:
第一性原理思維是一種“追本溯源”的思考方式,萬事都要尋找到根本性問題,也可以叫本質思考法。
然后讀者們馬上看懂了,新瓶裝舊酒嘛,工作中已經都在用了。我還看到豐田公司有位員工在某篇文章底下評論,“我們一直在這樣做,制造業上叫根因法。”意思是說,這個大家早就知道了,根本不是埃隆·馬斯克的獨門秘籍。
但是很可惜,這個解釋其實是不對的,誤導了很多人。
第一性原理思維≠追本溯源、根因法、本質思考法
回想下之前提到的兩個例子,冰山案例與銷售案例。從中我們能發現兩條重要結論:
第一條,歸納法與演繹法有時會出現一致的結論(參考:冰山的結論與電話量的結論一)。這說明,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第二條,使用演繹法出現了兩個結論(參考:電話量的結論一和結論二)。這說明,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根據這兩個重要結論,我們會有些新發現——
1、據第一條:同樣的結論,不一定思維方式是一樣的。
可推導出,即使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的思考結論常常一樣,也不能說明他們兩個是同一種。
2、據第二條:同樣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考深度和角度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可推導出,同樣是演繹法,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法采用的是不同的角度,因此結論可能會出現不同。
也就是說,第一性原理思維是演繹法思維的一種,追本溯源、根因法也是演繹法思維的一種,但兩者不是同一個。并且如果兩者的思考角度不同,就可能會帶來不同的結論。
這就是為什么跟埃隆·馬斯克一樣有深度有廣度的商業大咖們,沒能像埃隆·馬斯克一樣。即使他們都是善用演繹法思維的人,也是更習慣于使用“追本溯源”演繹法。第一性原理思維這種演繹法思維只有極少數人知道。
(這里插入一句,并不是思考角度不同都會帶來結論差異。大家之所以弄混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思維,恰恰是因為這兩者的結論經常相同,才會誤以為兩個是同一種思維。)
那么,這兩種演繹法,有何不同呢?用魚骨圖能很直觀的看出區別。
追本溯源法是從問題出發,一步步分析問題背后的原因,直到找出最終原因(有1個或者N個)。
第一性原理思維法是從原理出發,一步步往前推演,直到找出適合該問題的解決方法(有1個或者N個)。
由此可見,第一性原理思維和追本溯源思維是不同的,一個是從問題出發,推演出根本原因;一個是從原理出發,推演出解決方法。
我們再仔細分析下,為何出發點不同,會帶來差異性的結果。
如果用追本溯源思維,從問題出發,那么它能一步步發現子路徑1→路徑1→第一性原理;但是它很難發現路徑2、路徑3、路徑4,因為這種思維方式是要從問題開始推演的。而新路徑(創新)恰恰隱藏在路徑2、路徑3、路徑4之中。這就是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常常能帶來顛覆式創新的根本原因!
這才是埃隆·馬斯克極度推崇第一性原理思維的真正原因。
如果看過《創新者的窘境》這本書的話,可能對這句話的感觸會更深一點,因為能更清楚企業創新的重要性。
再看看上面那張圖,聰明的朋友可能會發現一個問題,那就是第一性原理思維的局限性。
任何一個原理或定律,都不可能解決世界上所有的問題。因此,如果出問題的地方不在你的第一性原理的體系中,那么采用第一性原理的思維方法,是找不到解決方案的。
怎么辦呢?
不斷收集。
第一性原理是一個定律,或是一個模型。搜集的越多,那你能解答的問題也就越多。
巴菲特最重要的伙伴查理·芒格就曾說過,他熱愛學習,尤其是跨學科學習,通過這種方式他搜集了100多種思維模型,他就是用這些模型來制定投資策略的。
感謝芒格給我們指出了一條捷徑,培養第一性原理思維的捷徑就是跨學科學習!
不要只看商業書籍,其實每個學科里都散落著大智慧,物理學的牛頓三大定律、生物學的進化論、經濟學的看不見得手……看似與商業不相干的定律,都是很好的第一性原理,認真反復推演之后,一定能發現適用于你的思維模型。
最后,所有關于第一性原理思維,都在這里了:
1、第一性定理思維是一種演繹法思維,但與追本溯源法是不同的;
2、用第一性原理思維常常能帶來顛覆式創新,而這一點,是其他思維方法很難實現的;
3、第一性原理思維有局限性,避免這種尷尬的最佳方法就是搜集更多的第一性原理;
4、跨學科學習是搜集第一性原理的捷徑。
我是不要攔我,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