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由真實故事改編的印度電影《摔跤吧 爸爸》,眼淚像開了閘從頭到尾都沒停過,影片中的爸爸也是一位好教練,他知道自己的孩子就是摔跤的材料,不培養是浪費人才。摔跤爸爸是自私的,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犧牲了女兒童年的幸福。在印度所處女性卑微的環境,這種犧牲一旦成功,換來的則是女兒一生的幸福。雖說在培養女兒成才的過程中,要沖破世俗重重封建阻力很苦很累,但是總比孩子一生碌碌無為、渾渾噩噩要好許多。
影片中父愛沉重而偉大,每個父親愛孩子的方式都不相同,看到“父親”這個詞,總感覺心被攥住擰了又擰……
小時候我以為父母都不喜歡我,總是偏向姐姐和弟弟,覺得我是多余的,一直為在初中之前的學生時代父母從沒接送過我上下學而耿耿于懷,這種心結,直到初中畢業外出打工離家以后才打開……
十七歲那年,人們還沒有私人電話,一次從省城坐客車回家,早上從公用電話亭打電話到村里賣店讓轉告家里大約晚上六點到家(客車路過我們的村頭),中途客車出了故障滯留在路上,快八點才到家,天已大黑。一下車,朦朧中看見父親焦慮的身影,他墊著腳揮舞著手,奔到我身邊聲音沙啞地問:“就不能找到有電話的地方給家里來個電話嗎?”父親嗓子急啞了,說完接過我的包裹,喘了一口長氣帶著我朝家走去……
走在父親身后看著他的背影,那一刻,我感覺到父親是在乎我的!在等不到我的時候父親的內心經歷了怎樣的煎熬……父愛如山,深沉而厚重,父愛表現得總是不那么明顯,以至于遭到了他不懂事的女兒的誤解。
讀初中的時候,我的眼睛在陰天光線暗的環境下看東西有些模糊,讓父親帶我配眼鏡,我跟他說自己有個同學的眼鏡很漂亮,我也想要!父親堅決反對給我戴眼鏡,說戴上就摘不下去了,還訓斥我有炫耀攀比心理,想戴眼鏡臭美!我當時特別生氣!感覺父親對我沒有關愛,幾天也不和父親說話。有一天父親突然說帶我去省城,他從廣播上聽到有一種治近視眼的藥叫“增光片”,(時隔近20年沒想到我現在還記得藥的名字),在去省城坐車的路上,我嚴重暈車像長了一場大病,依偎在父親的懷里,父親多次安慰我說“快到站了”……到了省城的一個醫院,父親花近兩千元錢給我買了一個療程“增光片”。我先后吃了三個療程的“增光片”,視力卻始終沒有得到恢復,最后父親恨恨的說“這個藥可能是假的!”,后來他只好無奈地帶我去配戴了眼鏡。
九幾年的時候五六千元錢,對于一個只種七畝水稻、有三個孩子的農民家庭來說,是一個很龐大的數字,但當時那個年紀完全理解不了父親對孩子的愛是竭盡所能全力以赴的……
父親雖是農民卻很有智慧,木工、瓦工、廚藝無師自通,村里人辦紅白喜事找父親“做菜”,父親從來不要報酬,父親對人大方好客,對自已卻很刻薄,家里來客人總是好酒好菜的招待,平時自己卻節衣縮食。父親樂善好施,愛幫助比我們還困難的人。記得小時候總有乞討的人背個布袋子去家里要米,有一次母親看見要米模樣的人又來了,就把門從屋里面鎖上,人躲了起來,父親看見乞討的人年紀很大而且步履蹣跚,就打開了門,叫住乞討老人,給了他兩碗米……
父親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非常好,深得老師喜愛。可惜那時沒有高考,高中畢業兩年國家才回復高考制度,父親天生寫一手好字,村里人辦事總是找父親寫禮賬。父親很有思想,村支書經常找父親商討事情,要給他一官半職,他對名利不感興趣,喜歡平淡的生活,就婉言謝絕了。父親非常喜歡有文化的人,在父親的再三勸說下,我經歷了兩年打工生活后,又重返校園去讀書,父親第一次去學校送我,在校門口他對我說:“一個農村孩子,只有把書讀好才能改變命運……”受父親影響,后來我一直很愛讀書和學習。
父親剛強正直寧折不彎,卻也流過淚,1997年姐姐考上了榆樹師范,當時學校一個老師去我家送錄取通知書,惋惜地對父親說:“你家孩子的成績是全市第四名,怎么不上重點高中?”,我在門外窺見父親哽咽了,他跟老師說:“家里還有兩個孩子呢,條件有限啊……”那是我一生之中,唯一一次看見父親落淚,那個時候的我,根本不明白父親怎么還會哭,不懂得父親哭了——不是因為激動!那是一個父親覺得對孩子的愛不能周全,而愧疚無助的淚水……等我長大后才知道,父愛對我們仨姐弟是一視同仁的。
父親不僅愛他的孩子,還非常孝敬長輩,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先給后院的在叔叔家的爺爺送過去。姥姥姥爺年輕的時候不喜歡我父親,一直用有色眼鏡看他,很不友好。后來姥爺得了胃癌,父親放下一切伙計去護理姥爺,端屎端尿擦身翻身,比他的四個兒子照顧的都細致周到,那時候姥姥姥爺才改變對父親的看法!父親是個有名的孝子,好抱打不平,有個遠房親戚不孝敬老人打罵老人,父親知道了去狠狠地教訓了那個人,那個人再也不敢不孝敬老人了……父親總對我們說“百事孝為先,萬事和為貴”………
父親留在我記憶中的,一直是辛勤勞作的身影,1980年父母親帶著爺爺分攤的750元外債,和母親白手起家,在磚窯辛苦勞動,用雙手和汗水換來一塊塊磚瓦,1992年蓋上了四間磚瓦房,7畝田地供養三個孩子讀書……那時候很多同齡人因為家里孩子多生活條件不好,中途被迫輟學,我們是何等幸運有那么勤勞能干的父母……
有一年表弟生病住院,四姨父在醫院照顧不能回家秋收,父親帶領其他親戚幫忙,因為著急胳膊不小心被鐮刀割傷了,父親用帶傷的胳膊,堅持和幾個親戚一起幫忙割完了三坰稻地。
小時候父親從不讓我們干農活,說只要我們能好好學習,就算砸鍋賣鐵也要供我們讀書,只要我們能出息人,即使再苦再累也高興!父親說他自己這輩子就這樣了,希望孩子長大以后能從事腦力勞動,不要去地壟溝里找豆包,去外面的世界闖闖……父親剛強能干要志氣,與人和善,在他的能力范圍內有求必應,卻從不喜歡求人,家里的七畝水稻秋收的時候,沒有機動車,父親就用手推車,一車一車往家里推運,屯鄰看不過去,主動幫助父親用機動車把水稻運回家。
關于那個手工推車還有個故事,那年夏天,父親忙完地里插秧的活去城里工地打工,干完活老板賴賬不給錢失聯了,父親在工地,等到身無分文無法再等下去了,索性就推著在工地推木頭用的手推車回了家,從縣城到小山村走了100多里路……不敢想象父親的毅力,那個用血汗換來的手推車陪伴了父親好多年……
父親不但地里的活干的像模像樣,家務活也做的很細致,夏天窗戶上的窗紗,冬天窗戶上的塑料布,總是粘的整整齊齊,就連屋地上鋪的磚,也總是擦的紅通通的……
父親忙完家里的田地,再幫親戚家忙完農活,就去工地打工。在我的記憶中,父親沒有一天閑著的時候,很多人都勸父親別總超負荷起早貪黑的干活,身體都累傷了,父親總是笑著說“我就干到55歲,55歲以后我就退休不干了,穿的利利索索的去各地旅游……”
父親說話不算數,沒有兌現他人生規劃的諾言,于48歲的時候心梗辭世長眠,沒能留下一句遺言和囑托,無情的遺棄了49歲的母親和3個剛剛懂事的孩子,弟弟還未成年……村里人都說父親把一輩子才能干完的活,用半輩子干完就走了……說父親是個一流的勞動模范……
我經常幻想父親55歲的模樣和60歲的樣子,有沒有皺紋有沒有白發?是不是還那么瀟灑睿智,父親長得特別像香港演員秦沛,很帥氣,可惜他一生幾乎沒有拍過照片,只留有一張老身份證上的小影像,看見和父親神似的人我總是忍不住多看幾眼,喜歡和父親一樣年紀的有智慧的人交往,朋友們說我這是模擬親情,說我有戀父情結……
我父親和電影中的父親一樣,是一位為真正愛孩子而全力以赴的好父親!
又是父親節,六月十八日也是父親的生日,謹以此文緬懷父親,祝父親在另一個世界安好……
馨蘭若雪 原名 鄭小蘭,八零后 書法教師 ,愛好軟硬筆書法、兒童畫、寫作、打乒乓球。喜歡在文字里徜徉美好的生活。熱愛閱讀和寫作,尤其喜歡詩歌和散文。現為德惠市作家協會會員、德惠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其文學作品散見于市報刊雜志,在《泥香》、《德惠文苑》、《德惠文化》、《德惠作家》、《北方詩人報》等雜志發表。從事過小學教師、幼師、幼兒園教學園長的工作,現為軟筆書法教師,2016年12參加“惠風30天文學創作訓練營”,在訓練營期間創作文學作品(詩歌、散文)40余篇30000余字。
QQ號:1178133949,
郵箱:11781339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