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dān),扁擔(dān)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
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著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
一只小蟲皆有這樣的激情和勇氣,低頭再瞧瞧那只馬蜂,微風(fēng)吹著它,輕輕顫動,好似活了一般。
這些文字恰似活了一般,打開了我記憶的閘門,帶我回到了童年時光。時隔多年,小學(xué)時的這些課文依然記憶猶新,當(dāng)我拿到這本馮驥才先生的新書《人生滋味》時,不由的想知道,書中的這些作品為什么能入選小學(xué)課本?
《挑山工》、《珍珠鳥》、《捅馬蜂窩》……這些都是馮驥才先生《人生滋味》中的散文。馮驥才是當(dāng)代作家,生于天津,他的小說選材視角新穎,藝術(shù)手法多變,描寫細致深入,是當(dāng)代文學(xué)中的佳品,他也成為作品入選中小學(xué)語文課本數(shù)量最多的作家之一。馮驥才先生不僅文章寫得好,畫也畫的好,被評論界稱為"現(xiàn)代文人畫的代表",并且被中國文學(xué)藝術(shù)界聯(lián)合會授予"終身成就民間文藝家"榮譽稱號。
《挑山工》的寫作背景及意義
① 寫作背景
1981年,馮驥才先生第一次爬泰山,他不光親眼目睹了泰山的美景,還在爬山途中把目光投向了挑山工,回家后寫下了這篇《挑山工》。
《挑山工》入選語文課本已經(jīng)30多年,為了把挑山工精神繼續(xù)傳承下去,馮驥才先生曾經(jīng)5次來到泰山,和泰山的挑山工們親切談話。在山腳下的一家賓館里,馮驥才先生見到了70歲的宋慶明和60歲的金玉友,并當(dāng)面采訪了兩人。兩人25歲就做了挑山工,從來也沒想到,會和寫他們的作家見面。
馮驥才高興地握住兩名挑山工的手說:"以前感受挑山工的精神是從眼睛看到的,這次更多的是交談。"他還告訴記者:"兩位挑山工的年紀(jì)和我差不了太多,上世紀(jì)80年代大規(guī)模現(xiàn)代化建設(shè),山頂建索道,運輸和上山開始機械化,需要的東西都是挑山夫挑上去的。"
泰山挑山工們,不聲不響地把"堅韌不拔的攀登精神"傳遞了下去,這些人非常了不起,他們應(yīng)該被記住。
挑山工就像一個民族的脊梁,也是一種精神,馮驥才先生想通過寫作表達他對挑山工的情懷和關(guān)切:
挑山這兩個字有文學(xué)的寓意,把山挑起來,里面包含著民族的精神。
泰山挑山工歷史悠久,早已成為了泰山文化的一部分,挑山工的精神不僅僅是"埋頭苦干,勇挑重擔(dān),永不懈怠,一往無前",還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并且一直堅信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
② 入選課本的意義:
這篇散文寫的很美,我們?nèi)ヂ糜我步?jīng)常會看到挑山工,可是作家的眼光就是獨到,他把筆觸伸向普通勞動人民,“挑山工”這一極具民族精神的人民,在馮驥才的筆下,有著更加深刻的寓意。
童年正是孩子們心靈最純潔的年齡,他們學(xué)習(xí)的內(nèi)容應(yīng)該是積極向上,對未來生活有指導(dǎo)作用的,在馮驥才先生的筆下,泰山不僅山美,景美,人更美。
看那課文中的挑山工們,他們挑著百斤重的擔(dān)子,咬緊牙關(guān),提起精神,一步一個腳印,一刻不敢停歇,一絲不敢懈怠,泰山壓頂不彎腰,擔(dān)子始終在肩上,腳步始終在路上,目標(biāo)始終在山頂。從泰山腳下到極頂,挑山工肩挑幾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重物,須走臺階6600道,沒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怎么能到達目的地。
有人說,泰山挑山工,一肩挑著風(fēng)雨,一肩挑著人生,我想說,新時代泰山挑山工,一肩挑著責(zé)任,一肩挑著夢想。
挑山工身上有三個需要我們學(xué)習(xí)的優(yōu)點:
? 心中有目標(biāo)。
心中有目標(biāo),才能心靜如水、心無旁騖,執(zhí)著于實現(xiàn)目標(biāo)的人,沒有穿不過的風(fēng)雨、涉不過的險途。
? 肩上有擔(dān)子
肩上有擔(dān)子,就意味著有了使命和擔(dān)當(dāng),就更加堅定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會勇往直前的信念。
? 腳下有道路
道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也不是隨手拈來的,路,它就在自己的腳下,需要我們一步一步的去走。
課文結(jié)尾:
我從泰山返回家后,就畫了一幅畫--在陡直而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卻一步步、不聲不響、堅韌地向上攀登。多年來,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馮驥才先生用這幅畫表明了一個做事的道理,朝著一個目標(biāo),腳踏實地、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而這篇課文帶給孩子的啟示,就是不怕困難,在學(xué)習(xí)和生活的路上揚帆遠航,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biāo)。
從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到"泰山壓頂不彎腰",從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到杜甫的"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些優(yōu)美的詩詞都在贊嘆泰山秀美的自然景色和豐富的文化底蘊,其實,更需要關(guān)注的是泰山挑山工們,在享用他們帶來的新鮮食物和水之外,我們更要關(guān)注他們身上折射的一種精神。
《珍珠鳥》寓意:信賴,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少年時,聽過一首歌《一個真實的故事》,講述了一位女大學(xué)生畢業(yè)后,自愿去喂養(yǎng)丹頂鶴,最后為了救出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而獻出了年輕的生命,譜寫了一曲"人與鳥的愛的頌歌"。
普通人愛鳥,作家更是愛鳥,在他們看來,鳥就是他們親密的朋友,是他們可愛的兒女。馮驥才先生就寫了一篇《珍珠鳥》。
馮驥才先生的《珍珠鳥》,是一篇充滿詩情哲理的抒情美文。文筆清新、灑脫,意蘊含蓄、幽深,冰心老人給了高度評價:“《珍珠鳥》真是一篇敘事抒情的好散文,'頭'起得'帶勁',這'勁'中有無限的喜樂;'收'得有'味',這'味'中有深澈的哲理。全文是短小、精練、細膩而又酣暢。馮驥才的作品我讀得多了,長短篇的小說和散文……但都不像這篇《珍珠鳥》這樣的光彩照人。”
仔細讀這篇《珍珠鳥》,可以體會到馮驥才先生為了強化人和鳥的這種情感,巧妙地運用了審美和移情手法。
? 審美
珍珠鳥是動物,它的一舉一動,都有動物自身的本能。這篇課文里,馮驥才先生移情于物,把"善"的審美移到了珍珠鳥身上,讓小鳥的行為也富有了"合目的性"的美感。就像頑皮小孩那樣,有一種自由、天真、歡快、活潑的美質(zhì)和韻味,讀來妙趣橫生。
它一會兒落在柜頂上,一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一會兒把燈繩撞得來回搖動,跟著,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里生氣地叫一聲,它立即飛回籠里去。
它一點點挨近,然后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yīng)。我只是微微一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fā)出嚓嚓響。
這些生動活潑的語言,帶我們進入到一種深遠難禁的童真世界,這里沒有傷害,沒有煩惱,有的是自由、自在、信任和理解。
而這些語言: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一點點挨近,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伙親近的情意。
它們好像一個小窗,敲開了我們“善”的心靈,把具有人情味、善解人意的作家和小鳥帶到我們的眼前,仿佛身臨其境一般。
這種審美賦予在小鳥身上,一方面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世界的重要關(guān)系,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人對自然和社會的審美把握。這種審美把握,是作家在不斷地練習(xí)和觀察中得來的。
? 移情
結(jié)尾處,他:
筆尖一動,流瀉下一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感受",其實是這種審美情感的高級表現(xiàn)。這種審美既包含了對客觀事物的感受、理解和認識;也包含了主觀上道德的美學(xué)的意向、要求和理想。
人與動物,人與人也當(dāng)如此,適當(dāng)尊重對方的空間,給對方留一些余地,不以強凌弱,不以大欺小,這才是建立信賴關(guān)系的前提條件。有了信賴,才會使世界多一抹溫柔的色彩。
移情還出現(xiàn)在其他文學(xué)作品中,譬如:鐘嶸在《詩品》中說:"一葉且或迫意,蟲聲有足引心。是以詩人感物,連類不窮;流連萬象之際,沉吟視聽之區(qū)",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作我之色彩",這些都是對疫情的一種解說。
一只小小的珍珠鳥,在作家的筆下,脫去了它的原型,成為了藝術(shù)精品。它淘氣,好奇,在一步步試探中,對人類漸漸有了信任,成了讓人十分喜愛的"小家伙"。它是一個活生生的生命,一個人與動物和諧的象征。
馮驥才先生通過"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這種愛鳥之情,寫到結(jié)尾,升華了主題,更深層次的內(nèi)涵是人和人,社會和社會,國家和國家之間,在彼此信賴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和平相處。
這篇課文通過人鳥相親的細膩描寫和濃郁的詩意、深刻的哲理,帶領(lǐng)孩子們領(lǐng)略對自然、對生命的摯愛之情,同時展示了人與動物之間充滿愛和信賴的理想境界。它語言精美,感染力強,不僅營造了一個綠色、自由、寬松的環(huán)境;而且對小鳥進行了人性化的描寫;同時在詩意的描寫中,蘊含著耐人尋味的哲理:信賴,往往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境界。
孩子們學(xué)習(xí)了這篇課文,更應(yīng)該懂得要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讓我們這個世界充滿和諧,充滿溫情,再看看我們的現(xiàn)實世界,鳥雀已經(jīng)不見蹤影,僅僅看見的不多的鳥雀,看見人類就驚飛不已,是什么讓鳥兒失去了對人類的信賴呢?這一課的學(xué)習(xí),會讓孩子們體會到愛,"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捅馬蜂窩》:童年的趣事
池塘邊的榕樹上,知了在聲聲叫著夏天,操場邊的秋千上,只有蝴蝶停在上面,黑板上老師的粉筆,還在拼命嘰嘰喳喳寫個不停,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xué),等待游戲的童年。
童年總是讓我們無法忘懷,每個人的童年都不同,每個人都必須經(jīng)歷童年時光。正是因為童年的各種不同經(jīng)歷和小插曲構(gòu)成了我們的童年,帶領(lǐng)我們不斷探索、學(xué)習(xí)和成長。
《捅馬蜂窩》體現(xiàn)的就是學(xué)生時代的美好時光,這里有好奇、喜樂、憂愁、驚險……正是這些經(jīng)歷讓身處童年的孩子們感受到作者對馬蜂的感情變化,而這件事情也引發(fā)了作者的思考,如何在不傷害其他人的情況下,與動物和諧相處。
“我”其實對馬蜂窩不反感,可是因為奶奶常常說“要捅了它”,這引起了“我”極大的好奇心,我想要幫奶奶除害,于是去捅馬蜂窩,捅了之后,"我"改變了對馬蜂的看法:馬蜂不再只是一只令我好奇的小昆蟲,而是會"與毀壞它們生活的人拼個一死"的英雄;馬蜂雖然是一只小蟲,但"竟有這樣的激情和勇氣",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家園,它能夠視死如歸,直至壯烈犧牲。我的感情也由開始的好奇轉(zhuǎn)為害怕,再到佩服馬蜂,被它勇于奉獻的精神所感動。
課文的結(jié)尾,將這篇文章進行了升華。孩子們在這篇課文中,不僅可以體會作者心情的描寫,從盼望馬蜂歸來到仿佛看到了希望,接著又是大失所望,而且作者的這種渴望,似乎打動了馬蜂,它們又回來了。
每一只馬蜂都是富有激情的生命,來到世間的生命都有無限的生機,人與人要和睦相處,才能有和諧的關(guān)系。
馮驥才先生還有很多作品入選中小學(xué)課本,例如:《俗世奇人之刷子李》、《俗世奇人之好嘴楊巴》、《俗世奇人之泥人張》、《日歷》、《維也納生活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 、《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歪兒》 ……
馮驥才先生的文章為什么會選入中小學(xué)課本呢?
這其中,主要原因就是他的文章文筆優(yōu)美、簡短易懂,更重要的是,他的文章傳達了一種簡單、純正的價值觀,面對生活樂觀、陽光,對生命充滿熱情、柔情,在他的傳達的觀念里,孩子理應(yīng)像阿爾卑斯山上的海蒂一樣,從身體到心靈都是健康、快樂、自信的。孩子們能夠從他的文字里獲得感動,獲得更多的正能量,這對將來孩子的學(xué)習(xí)、生活、成長、工作等等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