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聯”時代離我們越來越近。根據央行209號文的相關要求,截至10月15日,持支付牌照的非銀支付機構和商業銀行已與網聯平臺接近全部對接,可完全覆蓋原有合作關系。網聯平臺的壓力測試、業務切量和業務遷移等相關工作也在不斷推進,與此同時,網聯已開始啟動條碼標準的研究,旨在斷開直連解決亂象、優化支付生態格局。
據業內相關人士介紹,除了直接對接市場上主要的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網聯平臺還與農信銀、城商行等資金清算中心積極協作推進接入工作,未來將會實現市場全覆蓋。
網聯平臺的技術承載能力能否能夠支撐國內網絡支付市場的海量并發交易數據一直是支付業界關注的焦點。對此,網聯平臺已經進行多輪壓力測試,其數據交易處理能力正得到逐步驗證。“網聯的技術和容量設計是否能平穩支撐各個特點時間的高并發交易,是一個重要的挑戰,目前測試情況為我們提供了信心保障。”一位網聯相關從業人士表示。
目前,網聯已經發布相關平臺業務規則、技術標準,而風險規則尚在擬定策劃中。同時,平臺條碼支付標準研究工作已經開始啟動,目標旨在切斷直連模式、解決行業亂象、促進普惠金融并優化支付市場生態。
條碼支付作為應用場景比較豐富的業務,關系到每個消費者。但市場上存在的“套碼”現象,使監管無法確定其交易業務的真實性,這勢必會給客戶帶來風險,網聯在二維碼領域的開發正是為此而來,以促進支付行業的良性發展,支付機構可以自主選擇是否使用網聯標準。
網聯模式獨樹一幟,有資源研究人員表示,網聯的出現,直接宣告支付機構與銀行“直連時代”從此終結。對于大型支付機構而言,“網聯”上線抹平了其直連體系帶來的壁壘優勢。對中小支付機構而言,由此將能夠與大型支付機構在同一個起跑線上競爭,支付機構之間的競爭將主要圍繞支付場景的豐富、金融服務的便利和客戶體驗的提升來展開。“網聯”上線后,支付機構客戶備付金將全部上存到央行專用存款賬戶進行集中存管,備付金的利差收入歸零,也不可能再被挪用。同時,央行將能更全面準確地掌握第三方支付數據,更好實施監管,降低各類風險隱患。
不過,網聯平臺未來仍面臨一定挑戰。在清算服務市場化的大趨勢下,網聯平臺需要政府、股東、銀行、市場等各方共同努力,研究合理的收費方案、利潤分配機制、清算品牌、發展策略等。網聯平臺的商業模式清晰性、系統穩定性、交易安全性等問題也還在探索之中。
網聯與銀聯在現階段的關系也是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此,相關人士表示,銀聯是一個典型的卡組織,負責銀行卡相關的交易清算。而根據央行的批復,網聯的定位是主要處理支付機構發起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的清算。網聯先期將重點做好清算業務,在產業鏈上不會走的特別長,后續將立足自身特性,積極為國家戰略、金融監管以及市場創造更多元價值。